机关党委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专题党课

2024-04-16 | 阅读 : 288 | 下载量 :18 投诉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对江苏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对全国其他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论述,精准地揭示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演进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深入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明确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为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今天,我重点围绕如何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探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方法。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我国地域广阔,横跨东西数千里,纵贯南北数千里,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从东部的沿海城市到西部的高原草原,从南方的热带雨林到北方的寒冷森林,这种地理和气候的多样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条件。然而,正是这些条件的差异,也造成了各地区间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设施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比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先进;而一些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科研设施也不够完善。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各地实际的发展策略。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机械地复制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而是要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条件,精心设计、精准施策、分类指导,确保发展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制定和实施发展策略的过程中,保持战略定力极为重要。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不动摇、不放弃。同时,我们还要秉持科学理性的态度,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找准各自区域的发力点和主攻方向,避免盲目跟风、一窝蜂地上马项目,造成资源浪费和产业泡沫化现象。我们应当鼓励创新,倡导理性投资,以高质量的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同时,我们还需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打出地方特色这张牌。这就要求各地根据自身的特点,比如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科技教育等,发掘和利用这些独特资源和优势,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通过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种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握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下全球经济转型的关键词,代表着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的未来。在我国,这一过程被寄予厚望,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摒弃或边缘化传统产业。事实上,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贡献稳定的经济增长。因此,正确的发展路径应是在保证现有产业结构稳定的基础上,采取“先立后破”的策略,有序协调新兴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首要任务是确保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新兴产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它们的兴起不仅能够驱动经济增长,还能引领社会进步和技术革新。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速新兴产业的成熟和应用,可以为传统产业提供新的生长点和发展机会。

同时,对待传统产业,并非一味地抛弃或边缘化,而是应积极引导其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基础,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通过借助科技创新之力,可以促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制造业通过引入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产业的绿色升级。

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市场空间,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则为新兴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市场需求。通过两手并重,一手抓创新,一手抓升级,我们可以有效地构筑起一个坚实稳固且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涉及到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需要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这一进程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支撑,旨在通过系统性、整体性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破除一切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要求我们不仅在经济领域深化改革,更要在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领域进行深层次的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科技进步的速度,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我们需要破除传统的科研机制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因素,推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向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更好地对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这包括简化项目审批流程,优化科研资金分配方式,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教育体制改革则应着眼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不仅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还要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建立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教育体系。例如,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早期接触实际问题和前沿科技,增强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人才体制改革方面,应更加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效率,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竞争的人才机制。这意味着要简化人才引进的手续,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更为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也要关注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激励,确保人才政策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我们也应不断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引入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吸引外资和国际高端资源的前提。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强化法治保障,提高开放水平,才能打造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顶级商业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和先进经验。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我们可以有效地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使其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技术和产业的革新,还要重视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阅读量: 288 下载量:18 收藏: 36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