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培育新质生产力 青年要挺立时代潮头

2024-03-31 | 阅读 : 2394 | 下载量 :184 投诉   

 同志们: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不断发展着的且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的概念,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广大青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为载体,包含崭新的质态要素且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的先进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新”为出发点,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质”为关键点,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脉络,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生产力”为落脚点,深刻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内涵要义,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现实生产,推动物质财富积累。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眼光深刻洞察未来发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眼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前沿、聚焦我国高质量发展创造性提出的概念。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赓续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先进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时代化表现。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代表的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与征服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提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活跃因子,对社会发展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进步性力量。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一般来说,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以及科学技术构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着重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被应用于生产过程时,不论是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中哪一种要素进行全新的排列组合都会转化为更新、更高质量的现实生产力,并且带来相应的变革。因而,新质生产力可以理解为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与生产力要素创新性整合,经历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化出的先进生产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并将其视为判断社会发展状态好坏的检验标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旨归,而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驱动力量,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即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为了使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又要依赖于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说,“人”同“生产力”之间存在同频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发展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可以得出新质生产力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切实物质需求的先进生产力。

发展实践需要理论指导,习近平经济思想将生产力理论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原创性理论贡献,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之上,深刻明晰了过去的旧式、传统型生产力无法承载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已经产生和即将产生的多重矛盾、多元问题、多种难点,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水平的、更具契合度与创新性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因而,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为关键内核,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体现的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体现的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动,在生产力支配生产关系的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要在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更加协调适应”。因而,基于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原则,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推进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疏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与卡点,激发新质生产力迸发出更多生产活力。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2024年经济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时强调了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坚持继续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从最初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到如今的“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更加突出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巨大功能。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助推力与支撑力的前提下,就更加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进行引领与指导。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主动契合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的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涉及范围广阔、领域新潮,蕴含着新型颠覆性技术与前沿技术,摒弃了过去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自觉行动的今天,要将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结合,积极主动对各类产业进行优化布局与升级。只有将新质生产力赋能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顺利为高质量发展灌注源源不竭的动力,不断夯实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主动选择。在全球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正以空前密集活跃的状态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创新版图的重构与经济结构的重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带来的推陈出新与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有新型技术与颠覆性技术迸发涌现推动着生产关系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概言之,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如此紧张密集的状态下,谁率先在颠覆性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优先发展好新质生产力,谁就可以在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中成为“领头羊”,引领未来科技发展趋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构建竞争优势的着力点,为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积极蓄能,同时支撑我国以巨大的发展优势屹立于世界科技创新之林。要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主要引擎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开辟与拓展出新领域、新赛道、新优势。

二、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所谓现代化,可以将其理解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展现的一种超凡形态。自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的每一次现代化革命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创造出了巨大生产力,成为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决定力量与动力来源。基于此,人类社会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从过去的机械化、电气化到现在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每一次通过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化所带来的生产力解放与生活水平提升,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由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真实写照。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充分表明,现代化在根本上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带动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具备现代化进程中的应有特征、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前者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所体现的是我国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过程,是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将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发展至现代化高度的过程;后者表征的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的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因此,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亟须寻求一种符合其发展的新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就此孕育而生。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造深厚的物质基础,全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时为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因此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始终。

以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生产力变革,而生产力的内在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形成全新的优化组合。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由高水平、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和新型生产工具,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以及高端的新型设施构成。与以往重复简单劳动生产的“机械式动作的工人”相比,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中的新型劳动者是能够合理运用新型生产工具、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且能够快速适应高端新型设备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特别是当前,数智化产业方兴未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急需一批具有创新思维与跨学科、跨领域交叉型人才以突破颠覆性科学技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作为依靠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的手段与现代化产业升级相互促动,并由此形成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发展模式,以源源不断的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构筑新的发展趋势与竞争优势。

以新质生产力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切实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意味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赋予了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全新使命。第一,高素质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靠高水平、高素质劳动者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着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创新意识,以颠覆性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更好、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应用于现实生产。第二,要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中的引擎作用。以人工智能产业、新能源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由高科技支撑的现代产业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领域与颠覆性科学技术的突破口,持续改造升级传统企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三,新质生产力是擅长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并平衡新老企业发展差异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技术与新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带动了部分产业兴起,在初期受到新质生产力影响获得红利的产业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创新潜力与发展空间。剩余的还未被新质生产力改造的传统产业也会逐渐受新兴产业的影响,自觉接受新技术与新要素的改造创新,并扩大产业生产范围与形成全新的竞争优势向智能化产业进军,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四,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功能。绿色发展不仅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要积极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强化绿色制造业,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并促使人们树立绿色消费习惯、绿色思想观念、绿色生活方式,以绿色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生产模式与生活模式有机结合。以新质生产力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与经济主战场,全面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不论是立足当下,还是放眼未来,只有牵牢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将竞争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蓄能新优势。

三、新时代青年要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党中央高度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寄予广大青年深切厚望。青年一代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更是连接国家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进步的桥梁。可以说,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广大青年生逢其时、肩负重任,要立足科技发展前沿,以创新思维与实践本领发挥自身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作用。新时代青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主体,其发挥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题中要义。

新时代青年要成为思想活跃的创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时代青年要聚焦于提升自身的原始科技创新能力,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新时代青年要始终坚持以长远的发展眼光开辟与拓展科技创新的新领域、新赛道,练就过硬的科技本领,找准自身短板,攻克创新难题,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助力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知识更新迭代加速、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面对络绎不绝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时代青年拥有了施展才能与竞展智慧的崭新际遇与机缘,这就要求青年一代紧跟时代的脚步,利用自身锤炼本领与增长才干的黄金期,长久保持学习的紧迫感,不断提升个人的内在素质,努力钻研科学知识与掌握专业技能,力求时刻处在科技创新的上游。新时代青年要以高水平的强大认知力与高质量的核心创造力冲破科技创新道路上的障碍,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灌注源头活水,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及时应用至具体产业和产业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不懈努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举世瞩目的答卷,我国在世界格局演变过程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这意味着当代青年要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责任与自信,更加敏锐地察觉与洞悉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与走向,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深度与广度,树立不负时代的科技担当。新时代青年在关键时刻要站得牢、立得稳、顶得住,矢志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懈探索,创造新的奇迹。

新时代青年要成为新型思维模式的创造者。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在现实层面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更要在思想层面树立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思维模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从“新”出发,以“质”为核,以“生产力”为基。以“新”增“质”的同时还要以“质”励“新”,实现颠覆性科技创新,创造更多发展可能与发展优势。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点,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过程中提升思想观念,瞄准核心技术攻关,发挥自身潜能,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体系、创造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用场域,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向宏观领域加速延伸与微观领域深入拓展,切实走出一条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创新之路。新时代青年求知欲强烈、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以及可自主利用的资源都远远超越从前。每一次重大成果的颠覆性创新与重大理论的革命性突破都活跃着青年的身影,也都凝聚着青年的一腔热忱与无私奉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代青年要解放思想、推陈出新,以全局性与创新性兼具的开放式新型思维大胆创新、努力创新。

新时代青年要成为具有奋斗奉献精神的建设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精神从根本上是引领人积极向上、奋起拼搏的强劲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要将这样一种精神上的强劲力量转化为现实动力,进而推进社会发展。青年一代的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不仅仅是考量一个国家发展是否具有活力的表征,更是作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决定着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回望历史,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在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过程中展现出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精神面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迈进,广大青年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革命和建设中,主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展现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气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走的正确道路,不断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冲破思想禁锢与束缚,奋力开辟别人不曾走过的道路,展现出自信自立、敢闯敢做的精神品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青年勇立潮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以锐不可当的奋斗姿态在建功立业的广阔道路上踔厉前行,展现出更为主动、自觉的精神风采。新时代青年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主体,要走在科技发展前列,投身科技创新大潮,持续向上攀升、开拓深耕,以更加艰巨的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更加充分的底气与更加坚定的自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竭的源头活水。

新时代青年要成为强国有我的担当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将小我奉献于祖国的大我与人民的大我之中,始终做国家与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以一颗赤子之心承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以磅礴之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心聚力、添砖加瓦。新时代是造就广大青年的黄金时代,青年一代拥有比从前更为充足的资源条件,享受着更为广阔的机遇空间,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与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趋势,新时代青年要以深厚的家国情怀为内生动力增强信心与底气,坚定理想信念,为祖国与人民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接续奋斗。

各位青年朋友,同志们,新时代青年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最具活力与最富创造性的群体,拥有着千载难逢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遭遇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新时代青年要审时度势,锚定发展方向,完整准确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深刻内涵,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慧与“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时刻鞭策自身,聚焦当前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放眼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未来世界科技前沿趋势,充分认识到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重要性,唤醒创新活力、坚定创新自信,提升自身科技文化素养,实现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阅读量: 2394 下载量:184 收藏: 39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