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入情入理 听众入脑入心——例谈如何写出让听众有感度高的讲话稿

2024-02-11 | 阅读 : 917 | 下载量 :0 投诉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主体成立的群众性组织,旨在充分发挥老同志在教育引导和关爱保护青少年方面的优势作用,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

12月21日,我所在的地方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庆祝本级关工委成立30周年。会上,我作了一个讲话,在与会的老同志中引起强烈反响,出席会议的上级领导当场给予表扬。会后,很多同志通过各种渠道索要讲话稿。

说实话,这正是我希望达到的效果,因为我把这篇讲话稿当作是送给本地所有“关工人”特别是与会老同志的一份贺礼。为了准备好这份礼物,我和参与起草讲话稿的同志下了大功夫。

这篇讲话稿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我看来,其突出特点也是成功之处就在于入情入理、情理交融。入情,就是让听众进入讲话中的情境,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振。对关工委的老同志,我发自内心地尊重,因为他们都是在不计报酬地奉献爱心,而且干的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所以,我在起草这篇讲话稿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明确目标,就是让老同志听了“有感”——因重视他们而感到高兴,因认可他们而感到欣慰,因支持他们而感到振奋。入理,就是让听众进入讲话中的理境,在如何进一步做好关工委工作上形成高度共识。我到本地负责关工委的工作还不到两年,但20多年前还在高校工作的时候,就先后担任过校关工委的副秘书长、秘书长,算是一名资深的“关工人”,加上平时注重学习、研究和总结,不仅占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对关工委工作规律的认识也还算深刻,所以能讲到点子上、讲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思想性的内行话。入情与入理,得其一条就会让人“有感”;如果情与理交融在一起,有感度会大大提升。

要写出有感度高的讲话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需要掌握能承载和引发真情实感的“活情况”,又需要从中找准能让听众与讲话者产生情感共振、思想共鸣的“感点”,还需要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三方面缺一不可。下面,我以这篇讲话稿为例,着重就怎样讲出让听众“有感”的话谈谈自己的体会。

有感,可以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侧重于感知,能够接收别人发来的思想情绪信号,停留在感觉、感受、感应的层面;深层次我称之为“感发”——既有所感,又有所发,能够像信号处理器一样,对接收到的思想情绪进行个性化处理,使其生发出自己的思想情绪并转化为相应的心理能量、精神力量,感想、感怀、感触、感动、感悟、感召都属于这个层面。听取他人讲话的时候,这种种“感”因所闻而生,因入脑入心而发,说到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感受到情感之真切,另一种是感受到道理之深刻,这恰恰与入情和入理相对应。而听众的入情入理,都需要靠讲话者代入,代入的媒介是声音,起关键作用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意”(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

讲到“感”,还有两个词不可不提——一个是“同感”,就是用自己的感受触发别人同样的感受,也就是人同我心、心同此感;另一个是“通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交织相通。如果运用得法,通感也可以形成同感,这样的同感更强烈。

那么,怎样讲话才能让人“有感”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5点:

第一,看人说话才能让人有感。讲话要看对象,看听众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对所讨论的话题了解多少,习惯于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在此基础上按需供给、投其所好,让讲话者所说的与听众所想的同在一个频道乃至一个点位上,这样听众才能有所感。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我们的讲话是否有感、是否合用,听众最有话语权。

就前面提到的这篇讲话稿来说,针对听众以关工委的老同志为主,我在起草过程中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老同志年事已高、精力不济,不宜讲长话,但该讲的内容又不能少,所以按半个小时左右的讲话时间来准备稿子可能会比较合适。二是“五老”来源广泛,不少是老专家、老教师,文化层次比较高,不喜欢听“官话”,要讲得鲜活一些、生动一些,文学气息可以稍浓一些。三是关工委的老同志都是在尽义务、献爱心,整个讲话应以加油鼓劲为主基调。四是这些老同志都是前辈、长辈,对他们的工作不能居高临下指手画脚,而应尽可能以共勉的方式、商榷的口吻进行探讨交流。基于上述考虑,这篇讲话稿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提纲:

半甲子风雨兼程,三十年铸就辉煌。今天,我们新老关工人与各级领导、有关方面代表欢聚一堂,共忆关工委走过的奋斗岁月,共叙关心下一代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共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在NN关工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举。

我市的关心下一代事业起步于1993年,迄今已走过整整30年光辉历程。在人生的旅程中,30年很长,长到可以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成长为意气风发的青年。在我们的回忆中,30年又很短,短到好像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30年沐风栉雨,30年春华秋实。此时此刻,我们一起回味干事创业的艰辛,一起品尝丰收果实的甘甜,倍感欣慰,激情满怀。

一路走来,最让我们鼓舞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鼎力支持关心下一代事业的接续发展。(具体内容略,下同)

一路走来,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老同志老而不伏、倾情奉献的崇高风范。

一路走来,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环境越来越好。

一路走来,最让我们振奋的是首府关心下一代事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下面,我围绕关工人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就如何进一步做实做好关工委工作谈些意见,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不负”,与大家共勉。

第一,不负党的重托,坚决扛起薪火相传的重大政治责任

第二,不负社会期盼,用心用情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爱的蓝天

一要坚持用爱指引,点燃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灯塔;

二要坚持用爱守护,陪伴青少年走好成长成才之路;

三要坚持用爱育人,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优势作用。

第三,不负伟大时代,合力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要强机制;

二要强组织;

三要强队伍;

四要强宣传。

同志们,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播种希望、收获成长、衍继未来的工作,路漫漫,爱无疆。让我们从30年宝贵经验中不断汲取能量,从30年春华秋实中更加坚定信心,以实干笃定前行,用汗水浇灌收获,共同书写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加壮美的新篇章!

从增强有感度的角度来看,这个提纲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以排比句式、“套装”观点增强“感性”。全文分为两大块,前半部分用“四个一路走来”和“四个最”回顾过去、总结工作;后半部分用“三个不负”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与老同志共同探讨。这样的排比句式和“套装”观点,既便于记忆,又能有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以同舟共济、同题共答增强同感。前半部分的主语都是“我们”,后半部分着眼于“共勉”,通篇的一级标题都没有使用祈使句。这些小招数的运用,既是为了体现对老同志的尊重,也是为了把老同志更好地代入语境、增强同感。三是以情景交融、情理交融增强所感。这里所说的“景”,不是景色,而是场景。讲话稿一开头就从“欢聚一堂”切入,用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笔触,把“情”“景”“理”融汇于所言之事,比单纯言情或说理有感度更强。这一点,在具体的内容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后面会进一步展示出来。

第二,找准“感点”才能让人有感。所谓“感点”,就是思想和情绪上的诱发点和触发点、生发点和爆发点。要调动听众的情绪、启发听众思考,就必须找准抓住一个个具体的“感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思想上的扩展、情感上的渲染,在听众的心湖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如,上述讲话稿后半部分的第二点围绕“用爱指引”“用爱守护”“用爱育人”开出了3条,其中的“爱”就是一个重要的“感点”。围绕这个关键字眼,我在讲话稿的相应部分写下了这么一些“爱的感言”——

冰心老人说过:“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在关心下一代的道路上,一代代关工人挥洒汗水、默默耕耘,用朴实的爱心和坚定的初心书写了动人的爱之华章。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鲜明特点,我认为“爱”是最合适的。关工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更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爱。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我们要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一项“爱的事业”,在更多孩子的心田中播下爱的种子,使广大青少年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蔚然成林。

前不久,新华社播发了一条短视频,内容很简单,但因为来自于生活、抓住了细节、非常接地气,一下子就“刷屏”了。画面中,一位妈妈打着手电筒,从楼上给晚归的孩子照明,网友纷纷评论:爱是一道光,照亮回家路。我认为,大家所从事的关心下一代工作,也像一道道温暖的灯光,指引孩子们走稳走好成长成才之路。

广大老同志在人生的上半场为党和国家事业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下半场本应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许多老同志却怀着对青少年群体的关心爱护,选择了走向关心下一代的舞台继续发光发热。老同志的丰富经历,是对青少年进行“五史”教育的生动教材;老同志的品格风范,是鲜活的价值观。希望更多老同志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在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方面传递爱心、传播大爱。

用爱育人,既要育之以爱,更要教之以爱。2015年“六一”儿童节,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把“五爱”教育作为关爱青少年的重要内容,整合资源、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心怀“国之大者”,将“小我”与“大我”紧密相连,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孩子虽然学了书法、学了国画、学了围棋,但对这些国粹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并不了解,这就是“有技无道”。因此,大家要在加强宣教育人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组织青少年开展更多健康有益、启智润心的课外文化活动,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让他们在广泛汲取优秀文化的养分中健康成长。

我们在用爱呵护“朝阳”的同时,也要用心守护“夕阳”。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为老同志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主动关心老同志身心健康,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

第三,有感而发才能让人有感。走心的话必由心生。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感动别人和感动自己都要靠真情实感。“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式地无病呻吟,即使说得愁肠百转、缠绵悱恻,都不可能感人,因为从情思的源头上就失去了本真。反之,只要话由心生、有感而发,即使语言再朴素,也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所以,我们既要善于用精准生动的语言阐明所感,又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分寸,做到抒情但不矫情滥情、说理但不悖理夺理

这次会议讲话,我所讲的很多内容都源自于“五老”带给我的感动,我把内心的感动如实写下来、巧妙说出来,就如同给这些感动自己的东西装上了语言传感器和信息放大器,能带给更多人以感动,包括那些感动了我也感动着他们自己的“五老”。比如,我在讲话稿中写道:

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老而不伏”这个词出自我的“创造”,源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古诗词,很多同志都十分熟悉。老骥,就是老马;伏枥,就是趴在马槽边。这句话比喻一个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说得通俗点,就是“人老心不老”。然而,我们关工委的老同志,特别是今天在座的老同志,从工作岗位、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并没有“伏枥”,没有“趴着”、“歇着”,而是革命意志不衰、工作热情不减,继续奔忙在校园内外、活跃在城乡社区、深入到千家万户,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宣讲红色故事、倡导文明新风、传播法律知识、关爱困境儿童、推进校外教育辅导、帮助培训民办学校教师,以党的优良作风熏陶感染青少年,以长者的慈爱之心温暖帮助青少年,所以我说是“老而不伏”。在这些老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党和国家事业尽心竭力、无限忠诚的高尚品格,看到了为下一代健康成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

30年来,在我市关心下一代事业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先进典型。在他们当中,有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倾注24年心血并誓言“宁愿累着死,也不闲着生”的××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蒙××同志;有始终心系关工事业、情牵困境儿童的××区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现城区“五老”志愿者吴××同志;还有一直奔忙在带领青年创业、带动团队创新的“双带”路上,培训逾15万人次的××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徐×同志,等等。他们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也给我们这些“后来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说实话,我非常乐意甚至可以说是喜欢参加关工委的会议和活动。为什么?首先是因为“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尊老爱老、敬老为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主要的,是因为我已年过半百,到了这个年纪,经历的事情多了,很多事情也就看得淡了,不能说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但确实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容易受感动,然而每次来到“五老”中间,看到你们银发生辉的形象、不输年轻人的干劲,我总是感动不已。你们做的事、发的光、发的热,确实具有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满满正能量。

市关工委刚刚成立的时候,也曾筚路蓝缕、摸索前行。一代代关工人的倾情奉献、接力奋斗,让点点星光汇成火炬、关工事业积厚成势。随着覆盖面和影响力逐步扩大,社会各界对关工委工作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全市各级关工委秉持“传承、创新、尽力”的价值追求,擦亮“志同、用心、努力、乐在其中”的鲜明底色,在NN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始终看得见“五老”的身影、听得到“五老”的声音、闻得出“五老”的“味道”。2005年以来,市关工委连续4次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称号。事实充分证明,我们不仅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NN特色、关工特点的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之路,而且在这条用爱铺就、洒满阳光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好。

事业的发展壮大,靠的是队伍,也造就了队伍。在30年的接续奋斗中,我市的关工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现在已经拥有各级关工委组织4910个、“五老”志愿者超过3.4万人。这样一支壮心不已、奉献不止的银发队伍,是我们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最宝贵的资源、最坚实的支撑。

第四,代入语境才能让人有感。语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场、能量场,有情境、理境、意境之分,善于造境的人能让三者融为一体,产生效应上的叠加乃至倍增。代入语境才能让人感同身受,进而在共情中形成情感共振、在共识中形成思想共鸣。作为讲话者,要采用娓娓道来的语言、循循善诱的方式牵引听众,使其渐入语境、沉浸其中、深受感染而浑然不觉。关于这一点,前面既有技巧的介绍,又有具体的例子,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五,善于表达才能让人有感。会后,一位与会的领导同志与我交流,说你的讲话之所以感人,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讲出了大家心里有感却表达不出的话。我在带领写作团队成员修改稿子的时候,也有年轻同事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确实,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话表达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善于思考的人,能写出别人“心中无、笔下无”的话;善于表达的人,则能写出别人“心中有、笔下无”的话。这两种话都是新话,前一种更让人佩服,后一种更让人有感。

作者:成文,来源:三好公文课

阅读量: 917 下载量:0 收藏: 36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