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深刻领会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的思想内涵

2023-08-22 | 阅读 : 850 | 下载量 :21 投诉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他要求全党以此精神状态坚守前进道路上的重大原则,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清醒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客观态势,提出“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习近平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忧患意识、增强斗争精神”,“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习近平以忧患意识的内涵为中心,着眼于“为什么要有忧患意识”“怎样落实忧患意识”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坚持底线思维、提高斗争本领、勇于自我革命、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理想信念、防控重大风险等内涵丰富、指导性强的重要观点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增强忧患意识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和格局。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看家本领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忧患基因的延续和传承,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思考和总结。借此机会,我以《深刻领会深刻领会新时代增强忧患意识的思想内涵》为题,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忧患意识重要论述精神心得体会。

一、忧患意识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流变中战胜磨难、渡过难关、成长奋起,得益于始终保持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忧患传统,这“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在新时代审视和洞察复杂形势提供了精神滋养和文化根基。

“忧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色”。历史地看,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伴随着远古先民在黄河流域的活动而萌生。彼时的黄河流域分布着众多灌木丛和沼泽地,频发洪灾和旱灾。《山海经》描绘了主人公们为了克服生存危机、战胜自然灾难而锲而不舍斗争的神话故事,如为根除洪灾、拯救民众而四处奔走、勘察河道的大禹,为使“民食之无肠胃之病”而“钻燧生火,以熟荤臊”的燧人氏,为医治患病的民众不惜尝遍白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氏等。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远古先民对恶劣生存环境的警惕,忧患意识初见端倪。“忧患”一词最早记载于《周易·系辞下》。在该书中,注解《易经》的先贤被视为具有忧患意识的圣人。礼崩乐坏的文化状况和剧烈动荡的社会现实充斥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忧患意识日渐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如儒家用忧国家兴亡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表达其报国情怀,墨家用忧民生疾苦的“民有三患”来表达其价值理念,道家用居安思危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来表达其清醒认知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历代仁人志士,秉持对国家建设和民族绵延的强烈责任感和危机感,创造了诸如“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等饱含忧患意识的古典金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担当精神。绵延几千年的王朝政权的更迭历史更是反复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即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政治清明、社会稳定、赓续发展的精神前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绵延不息的忧患意识的滋养。习近平从“为官”“治理”等方面出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进行了批判性吸收与创造性传承,赋予忧患意识鲜活的当代意蕴。在“为官”方面,他引用《咏煤炭》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来强调:“为官”应关注民生、造福百姓,而非满足一己私利;他引用《伶官传序》的“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来警示:党员、干部要做到慎独慎微,防范腐败问题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他引用《汉书·宣帝纪第八》的“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来说明:贪腐直接影响政权的生命力,党员、干部要战胜贪腐考验,自觉净化政治生态。在“治理”方面,他引用《周易》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来强调预见风险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他引用《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来解释“下先手棋”对于破解治国理政难题的先决意义;他引用《贞观政要·纳谏》的“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来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的路途中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他引用《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来提醒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越多,就越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

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摒弃了传统忧患意识中的天命观、忠君思想、忧虑过甚、悲怆情绪等思想糟粕,吸收了传统忧患意识中的人文自觉、担当精神、辩证思维、积极入世精神等契合时代发展的思想精华,超越了古代以王朝政权界定的狭隘民族观,赋予忧患意识新的丰富内涵,从而将忧患意识逐渐转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召力。《习近平用典》一书记载和阐释了许多被用于治国理政的经典忧患诗词,这充分说明了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的高度重视和自觉应用。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也相应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当代载体。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强调初心和使命、责任和担当。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推动革命事业以及治国理政历程和经验的思考,也是中国共产党忧党忧国忧民的全方位责任担当的体现,更是锻造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的彰显。

(一)忧患之境中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智慧禀赋

中国共产党自从在南湖红船诞生的那刻起就扛起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抗日救亡时期,中国共产党唤醒全国民众对国土沦丧的忧患意识,激励更多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和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斗。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迎来全面胜利之际,毛泽东以“两个务必”告诫全党,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要沉溺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对党内非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思想状态、本本主义的盛行状况深感忧虑,提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迷,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江泽民忧虑党内腐败问题,告诫全党只有解决贪腐问题,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才能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步入21世纪,胡锦涛告诫全党,“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迈进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但是,政治、意识形态、科技、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依然存在着重大风险和挑战,肩负复兴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现代化事业发展的任务,在众多风险和挑战面前变得更加艰巨。习近平指出,“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推动革命事业以及治国理政历程和经验的思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延续和接力。

(二)融合了忧党忧国忧民的全方位责任担当

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并非流于对一事一物表象上的担心和焦虑,而是基于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哲学思考与精神境界跃升,其实质是担当,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亿多人民群众福祉的追求。在忧党意识上,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打铁还须自身硬”。面对波谲云诡的党内外形势,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和风险,“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忧国意识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中,政治安全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维系其他各领域安全的前提。在政治风险中,“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习近平要求做好舆论引导,壮大主流舆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经济领域的风险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大障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存在困难和风险,“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为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科技安全治理体系的不健全使社会伦理受到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极大冲击,对社会公共利益构成潜在威胁。在忧民意识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脱贫使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创造了贫困治理的人间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真脱贫、不返贫的任务依旧十分艰巨。教育行业实施“双减”政策后,教学质量如何保证以及教育辅导机构人员就业的问题亟待解决。开放三孩生育政策后,子女抚养以及女性因生育而遭受职场不公正待遇的问题需要关注。网络诈骗、非法集资、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依然呈多发态势。这些大大小小的关乎老百姓福祉的问题都是习近平“时时放心不下”的事情。可以说,民生问题是忧民意识的起点,也是忧民意识的归宿,“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忧人民之忧,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忘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使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周围,最终形成了我们抵御风险、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三)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

走在时代前列是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与历史担当。中国共产党是以践行初心和使命为力量源泉的政党。100多年来,忧患意识穿越时空、融入时代,为我们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在忧患意识的指引下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历经劫难,使国家独立不再蒙辱、人民解放不再蒙难、文明重振不再蒙尘,在引领时代发展上“交出优异答卷”。中国共产党在忧患意识的指引下始终坚持性质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大势,历经100多年奋斗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构建起伟大精神谱系、培育了自我革命优势,最终在经受各类风险和挑战中走在了时代前列。这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言,“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走在时代前列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意味着奋斗是永无止境的。

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愈加艰巨、任务愈加繁重,面临的环境愈加复杂、矛盾愈加突出。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更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创造新的历史辉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书写者和见证者。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允许我们犯颠覆性错误

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蕴含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的要求。我们要防范各类风险,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一)树立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主动权

底线思维是忧患意识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习近平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底线思维是一种“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底线思维蕴含深刻的哲学思维,体现鲜明而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换言之,底线思维就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可能遇到的问题放在最坏处来设想,增强防控最大风险的意识,采取行动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在面对风险和挑战时,做到“有守”与“有为”的统一。一方面,底线思维要求凡事从最坏处做准备,做到“有守”。要充分考虑困难,充分估计风险,为精准研判和妥善应对风险做充分准备。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具有多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我们既要看到国内国际形势孕育机遇的一面,也要看到形势十分复杂严峻的一面。对于存在的风险点,我们要立足客观现实,做好风险评估、科学研判,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牢牢把握风险防范的主动权。任何一个风险和隐患都有可能成为毁坏千里之堤的蝼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的关键是拥有一个不可触碰、不可失手、不可突破的稳固底线。另一方面,底线思维要求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好“有为”。要运用好底线思维,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风险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决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我们既要主动补齐短板以避免各种各样的短板牵扯全局,又要积极加固底板以避免风险联动导致的对底板牢固性的危害。

(二)科学研判复杂局势,保持战略定力

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忧患意识绝不能转变成一种吓退自己的消极力量。“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但也不能过了头,不要杞人忧天”。我们不能在风险中迷失自己,只关注坎坷和阻力,陷于悲观和困顿。战略定力要求我们在应对风险和挑战时实事求是、理性分析,谨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定位。这是判断应对风险的措施或者政策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也是反对各种超越阶段的其他主义的“特效措施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战略定力要求我们在应对风险和挑战时,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的和平崛起必将遭遇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各种逆向阻碍,无论是面对国际上守成大国为遏制新兴大国崛起而制造的种种壁垒时,还是应对国内处在关键期的改革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时,明确目标和方向都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是保持战略定力以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靠的是保持战略定力以在解决发展矛盾时牵住矛盾中的“牛鼻子”。

(三)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做好防范化解风险的准备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不断涌动,完成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一刻也不容松懈。习近平指出,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推进制度保障体系构建以推动生产生活平稳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有条不紊生活和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要特别注意统筹发展和安全。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增强忧患意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他还多次强调各领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安全作为基础,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便无从谈起。经济发展与政治安全相辅相成,经济风险与政治风险也是相伴而生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需要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防控重大风险,实现发展和安全彼此支撑的互利条件。

四、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要求我们具有斗争精神、自我革命精神,充分发挥忧患意识对理想信念的涵养作用,从而构筑起强大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一)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全党同志增强斗争精神

习近平强调,“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全党同志……保持忧患意识、增强斗争精神,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以敢于斗争、不惧险阻的进取精神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前进的道路是复杂多变的,对困难视而不见不是长久之计,消极逃避问题也不是灵丹妙药,掩盖矛盾更不会使风险和挑战消失。风险和挑战是我们前进道路上躲不掉、绕不过的“坎”,必须发扬“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的斗争精神,涵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斗争意志,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丰功伟绩。习近平告诫全党,在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过程中,“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斗争要坚持方向正确、原则明晰和立场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应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明晰秉公行事、铁面无私的原则,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需要着手解决的顽疾都是“烫手山芋”,必须保持愚公移山般的定力,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斗争精神要落实在实干中,要在实干中增强应对风险和挑战的斗争本领。“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在实际工作中,有少部分领导干部存在斗争认知不深刻、无法坚定“四个意识”、缺乏奉献精神的现象,存在斗争立场不坚定、心中装不下老百姓、头脑记不住优良作风的状态,存在斗争本领不强、化解风险和挑战时只会扬汤止沸而无法釜底抽薪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坚决抵制的,我们要始终牢记,“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二)增强责任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必须进一步把党建设好。“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历史和现实无数次证明,在风险和危急关头面前,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掌舵领航。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新时代,以党的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建设,目的就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使党始终朝气蓬勃地走在前列,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在危急关头处变不惊、攻坚克难。只有勇于自我革命,坚定永不褪色的初心和使命,淬炼不畏艰险的斗争意识,才能在风险来临时,做让人民放心的主心骨,成为防范化解风险的中坚力量。推进自我革命,必须激发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把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敢于冲锋、敢于担当的战斗堡垒。中国共产党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政党,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是中国共产党战胜艰难险阻、成就宏图大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推进自我革命需要用实际行动根治人民群众痛恨的问题,以赢得民心和厚植执政基础。强烈的使命担当是化解重大风险的不竭动力,通过自我革命强化党性修养、增强担当精神是跳出历史周期率和实现长期执政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为民不仅要体现在法律中、写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中、融嵌在党章里,而且要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三)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

习近平强调,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经不起风吹浪打,关键时刻就会私心杂念丛生。忧患意识能够强化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这一党安身立命根本的认知。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从而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我们要在忧患意识的指引下,自觉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在国内外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锻造一个坚强有力、面对困难不退缩、敢于斗争、勇于担当的政党。我们要在忧患意识的指引下自觉捍卫理想信念,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抵制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通过“输出民主”策略、培植政治反对派策划的“颜色革命”,彻底瓦解“走回头路”“告别革命”的错误思潮,捍卫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共产主义既不是一个海市蜃楼般的幻景,也不是一个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目标,必然要历经种种风险和挑战才能成为现实。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理性的态度看待风险和挑战,带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去冷静分析。我们要在忧患意识的指引下,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落实到攻坚克难的实战中。忧患意识鞭策着每一位党员明确自己的政治职责,克服本领恐慌,将崇高理想信念和人民至上理念内化于为民办实事的行动力。“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我们都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紧密团结、艰苦奋斗,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同志们,新时代,忧患意识是一种对历史发展中的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的积极回应,是一种以身许国、为民请命的家国情怀,是一种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忧患意识的丰富内涵,体现了新时代忧患意识具有的积极有为的战略主动性、以人为本的人民特色、把握规律的科学认知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关于忧患意识的重要论述,只有“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才能“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才能“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从而切实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阅读量: 850 下载量:21 收藏: 36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