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过关方法之点石成金

2023-05-26 | 阅读 : 255 | 下载量 :0 投诉   

“四两拨千斤”“一字定乾坤”,这样的描述,也同样适用于文稿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文稿被批评否定,领导请另一个人来修改,这个人只改了几句话,甚至有时只是换了一个词,再次呈送便顺利过关,甚至还被高度肯定、充分认可。这时,起草初稿的同志通常很委屈,也想不通。事实上,这印证了文稿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即,高手之“高”在于画龙点睛、点石成金。 

我们常讲,要想快速提升文稿工作段位,有两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是当好“打字员”,在集中推稿时担当打字手,也就是常说的“键客”。二是当好“档案员”,收集并认真揣摩领导修改过的花脸稿,将修改记录和心得体会记录在工作笔记上。对于一个文稿工作者而言,都应该有一个绝招、一本秘笈,绝招就是打字速记,秘笈就是领导花脸稿。这两点最有效,但在实际中却也最容易被轻视,有的同志主观认为这两项工作太琐碎且没有技术含量,而因此错过了成长的机会。这两项工作,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可以最直接、最近距离地学到,人家是怎样通过优化一句话来改变整篇文稿格局和品味的。从中学得越到位、越透彻,文稿挨刀就会越少,通关就会越顺利。尤其是第二点,如果文稿通关有捷径,这算一个。 

谈到这里,应该比较清楚了,在文稿工作中,无论是主笔者还是把关人,要追求一稿过关,必须要有点石成金的能力,也就是“变化一点而扭转乾坤”。那么需要着重用力的这个“点”是什么呢、在哪里呢?接下来,根据工作经验,浅谈几种情况。 

高频热词。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政治性文稿中。同样的含义,使用主流舆论场中的高频热词,能够显著改善文稿的排面和观感,明显增强阅读的顺畅性和流利性。谈到这里,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领导改一篇改了几次都没过关、越改越不过关的稿子,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都没变,只是将几处表述替换成了当前的高频热词,结果一稿就过关。所用的时间,前后不过十分钟。 

系统特色语言。有些领域,特别是在组织、纪检、政法等工作系统,文稿语言的特色非常鲜明,彼此之间差异性很大。有时候,文稿被推翻,恰恰就是因为忽视了语言的特殊性,导致文稿失去了部门标签。这样的案例,在实践中不胜枚举。因此,起草文稿一定要注重考虑系统语言的特殊特色,也就是说,自己人说自家话。记得当时有一篇组织部门的材料,也是几次都没过关,高手过来一上手,用上了“特殊材料”“整钢”等系统特色语言后,立马一次过关。 

穿靴戴帽。很多同志把穿靴戴帽不当回事儿,甚至将其当成“阑尾”一样割掉,或者当成“枯枝”一样随意摆放。但事实上,在一篇文稿中,穿靴戴帽的部分不仅会影响整篇文稿承上启下的美感,更多是点睛之笔,也是难点所在。什么样的穿靴戴帽能够增强文稿的一次过关率呢?第一,展示工作思路的。第二,总结提炼、概括全篇的。第三,顶天立地、贯穿上下的,天和上,指的是上级精神,地和下,指的是本地实际。有时,领导对一篇文稿的修改意见是“把贯彻落实……精神写进去”。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同志觉得这是“小改动”,觉得“不就是加句常见的大路话嘛”,还因此而沾沾自喜。而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是关键一刀,也是反映政治站位、决定文稿结局和出路的重要一笔。 

巧引经典。引用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这是被人熟知的文稿工作的通用方法。然而,很多时候文稿不过关,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我们经常会见到,一篇文稿的布局是这样的,即,先是大段大段的“……强调,……指出”,接下来是“我们认真领会……,贯彻落实……”,再接下来是“我们要……,我们将……”,更为典型的是,将以上三股合在一句话里。文稿被批呆板后,觉得很委屈,心里想“不是领导说凡事要有依据的嘛”。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不能说不对,但从更高要求来看,这样的写法确实很机械,更像是在作考试时的简答题,有问有答,一问一答,不像是在写文稿,失去了独立的思想和体系。对待需要引用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在必要的完整引用之外,还要善于运用其他两种方法。一是活用,即把其中的关键词引到自己的话语体系中。二是化用,即用自己的话语体系二次加工、重新表达。这样一来,才能真正达到引经据典的目的。 

结尾处,想交流一句。点石成金,看似分分钟、毛毛雨,但背后却是日日夜夜、分分秒秒的硬功夫、真功夫。积累是一切绝招和秘笈的基础,以上谈到的很多方法,都隐藏在十多册词汇本、摘抄本、反馈记录本、纠错本等工作笔记中。只有积累,才能沉淀;只有沉淀,才能升华。 

阅读量: 255 下载量:0 收藏: 36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