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蜿蜒奔流,在聊城与京杭大运河碰撞、交汇。这两条举世闻名的河流,一横一纵、一刚一柔,不仅创造了聊城的昔日辉煌和今朝美景,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大河气魄。
作为现今黄河与大运河唯一实质性交汇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在聊城叠加。我们着眼国家和山东所需,立足聊城所能,明确提出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两个定位,以两条大河赋予我们的豪迈气魄,全力推动“江北水城”迈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运河时代”。
文脉绵延,如大河般悠长、深沉
聊城有5000多年的历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早在远古时期,地处黄河下游的聊城境域,就是东夷族群活动的主要地区,而后,逐渐融入华夏部落,东夷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
时光流转,岁月留痕;千年古城,珠璧交辉。《水浒传》《老残游记》《聊斋志异》《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中国札记》等中外著作中都有关于聊城的描述,武松景阳冈打虎、老残海源阁借书等典故广为流传。这里有历经沧桑依旧铁骨铮铮、威严矗立的宋代铁塔,有屹立650年依然神光溢彩、巍峨雄奇的明代建筑光岳楼,也有见证运河繁华、商船云集,令人叹为观止的清代古建筑群山陕会馆。400多处文物古迹遍布聊城各处,12项国家级、6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雕刻葫芦、木版年画、剪纸艺术、麦秸画等传统技艺绽放绚丽光彩。阿胶等中医药在聊城传承千年,《本草纲目》对此有专门记载。
文脉传千载,水脉写春秋。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鲜明特质、实践要求,锚定文化强市目标,把文脉、水脉、人脉、红色血脉变作生产力,扩圈引流,成功举办新青年音乐节、环东昌湖半程马拉松赛、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我家门前有条河”“沿着黄河遇见海”等系列文体旅活动,精心打造阿胶、灵芝、桑黄“聊城新三宝”,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振兴,用“一缕药香”呵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聊城也因此仿佛在“逆龄生长”,围炉煮茶、咖啡馆、酒吧、汉服旅拍等新业态为古运河添上年轻朝气,海源阁古籍数字工程让人“云端”纵阅古今,米市街等老胡同敞开怀抱迎接新友故交。为更好延续文脉生命力,我们坚决扛起赓续文脉的时代担当,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和拓展文脉如大河般悠长、深沉的意境和内涵,使其更加绵延厚重、生生不息。
民风昂扬,如大河般奔腾、澎湃
聊城钟灵毓秀,名士辈出。仁爱忠信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遗风在这里碰撞,代表农耕文明的黄河文化与代表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在这里融合,塑造出聊城人民崇礼尚义的精神特质,更是将对这种特质的尊重和追求转变为锐意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进取心和行动力。
这里世代传颂着鲁仲连射书救聊、鲁义姑义举退敌等动人故事。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鲁连达士,高才远致。释难解纷,辞禄肆志。”关汉卿在元杂剧《蝴蝶梦》有云:“我若学嫉妒的桑新妇,不羞见那鲁义姑。”近代以来,这里诞生了“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张自忠等仁人志士,也走出了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白云、齐鲁时代楷模杜立芝等模范人物。
这里既有指引奋进力量的座座“灯塔”,也有属于每个聊城人的点点“烛火”,全市115万注册志愿者、1万余个志愿者服务组织宛如缕缕微光汇聚成耀眼光芒,彰显着聊城人的大爱无疆。昂扬的民风如同大河般奔腾、澎湃,滋养着每一位聊城人不断向上、向善。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大力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打造“两河喜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两河思政”品牌,依靠人民群众建设道德高地。我们以好作风引领好民风,大力倡树“提标提速提能力敢闯敢干敢争先”的工作作风,全面锻强干部执行力,全市上下铆足“撸起袖子、甩开膀子”的干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以昂扬向上的大河气魄在全国、全省大局中积极作为、彰显担当。
城市蝶变,如大河般秀美、壮阔
聊城因水而生、因湖而美,“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是这座城市的生动写照。市区有中国北方最大、面积6.3平方公里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着面积1平方公里的宋代古城,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风貌。
“南有杭州西子秀,北有水城胭脂美。”东昌湖,又名胭脂湖,引黄河之水以补给。黄河从阳谷、东阿两县蜿蜒而过,是聊城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命脉。京杭大运河自阳谷入境,在聊城市流经近百公里,自南向北穿过阳谷、聊城、临清,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会通河。
“两河交汇”,是自然与历史赋予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我们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廊道示范段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百里生态长廊,创建48条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建成人工湿地20余处,黄河沿岸湿地生态系统成为众多鸟类和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构成一幅幅灵动的自然画卷。我们实施大运河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融合项目,对大运河聊城段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两河明珠”国家文化公园,对古城进行保护性修缮,将历史古迹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形成融观光、旅游、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景观,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聊城样板。我们大力推动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钢铁、焦化产能全部退出,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有序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等新能源。全国首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区域计量测试中心在这里落户,获批筹建的国家碳计量中心(山东),成为全国获批的第3家国家碳计量中心。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成立的第一个多边合作平台——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在这里落地,我们将尽己所能,持续深化与太平洋岛国的绿色低碳合作,与他们同守一片天、共护一泓水。
聊城这座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水城共融的海绵城市、恬静惬意的花园城市,正在以黄河般的豪情壮志、运河般的文化特质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推进富强、创新、开放、美丽、幸福、奋进的“六个新聊城”建设,必将在古今交融中建设得更加秀美、壮阔。
发展日新,如大河般磅礴、豪迈
明清两代,聊城是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商贾盛极一时,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大运河不仅繁荣了聊城的文化交流、经济互动,也塑造了聊城开放包容、多元融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质。古朴典雅的运河码头、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以及那些见证了昔日繁华的碑刻与牌坊,在聊城人民的精神世界中烙印下了深刻的文化基因。
而今,受水脉与文脉交织滋养的聊城人民正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锲而不舍地解读和汲取历史智慧,明晰发展思路,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昂首阔步前行。我们立足新优势、把握新机遇,加快构建具有聊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致力于打造黄河下游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完备扎实的工业基础,成长起信发集团、东阿阿胶、鲁西化工等行业领军企业,大力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聚焦12大制造业产业,重点打造有色金属、绿色化工、新能源、大健康4条标志性产业链,开展“一县一产业”提升行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塑强产业主峰,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级,临清轴承、东昌府轴承保持器等产业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等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绿色化趋势更加明显。作为农业大市、“中国蔬菜第一市”,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绿色蔬菜、畜禽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面向京沪等大城市和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让“聊·胜一筹!”品牌越来越响亮。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建设项目,培育东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阿胶小镇等特色载体,打造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知所从来,明所将往。踏上新征程,讲好黄河运河故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智慧,助力聊城迈向更好的“诗和远方”。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的新要求,既着眼长远发展大计,针对聊城改革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重点谋划实施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国资国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等重大牵引性集成改革;又立足解决当前问题,推出见效快、惠民生、受欢迎的“小切口”改革,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一把手抓改革”工作机制获评全省改革品牌,重大项目全周期推进、平原特色乡村振兴、“高效办成一件事”等一系列改革成果增强了社会活力,激发了澎湃动能。未来的聊城必能在一项项改革之策中积厚成势,汇聚大河般磅礴之力,持续为高质量发展破难题、增动能,豪迈续写大河带来的辉煌。
(作者系山东省聊城市委书记)
李长萍
来源:学习时报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