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主题党课:坚持七个必须坚持,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24-09-04 | 阅读 : 588 | 下载量 :22 投诉   

同志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交流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深刻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不断增强做好当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下面我就结合“坚持七个必须坚持”和大家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一、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一)党的领导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政策的连续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正如邓小平所言:“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宏观政策的制定上,更体现在对经济运行的精准调控和对市场波动的有效应对上。例如,在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共产党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有效稳定了经济基本面,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此外,党的领导还体现在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上,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全面深化改革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的增强则是这一进程的坚强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更加坚定和智慧的领导。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能够优化经济结构,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例如,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政府职能得到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发挥,这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增强了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此外,通过加强法治建设,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预期。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对改革方向的准确把握、对改革进程的科学规划以及对改革成果的公正分配上,确保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有效实施。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如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确保这些服务更加贴合人民的期望和需求。同时,通过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因此,政府应当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们应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精准施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虽然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差距依然存在。因此,必须通过优化税收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等措施,逐步缩小这一差距。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如北欧国家通过高福利政策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我们可以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从而推动社会整体向共同富裕迈进。

三、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一)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创新驱动发展是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创新为引领,不仅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内生增长。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2023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第三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巨大进步,也预示着中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领先地位。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正逐步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创新中心”。在实践中,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创新体系,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例如,中国政府推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旨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通过提供税收减免、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创新成果提供法律保障,从而吸引更多的研发投资,形成良性的创新生态。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还包括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和市场开拓等多维度的创新。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它通过创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不仅改变了中国乃至全球的零售格局,还推动了物流、支付和云计算等行业的革新。这种跨界融合的创新模式,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整体的竞争力。因此,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在各个层面和领域内不断探索和实践,以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这表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我们都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我们在推进公司绿色发展进程中,我们应当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践行‘双碳’目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系统观念、红线意识、底线思维,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美丽幸福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助力公司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四、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关乎经济的短期增长,更是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以数据为支撑,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这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趋势。然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从而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意味着要增强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这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实现,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通过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供给体系的优化还应注重创新,正如乔布斯所言:“创新区别于领导者和追随者。”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可以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提高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此外,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还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政府应通过减税降费、简政放权等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法律保障,确保创新成果能够得到合理回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以创新为引领,市场主体的活力得以释放,这不仅体现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上,也反映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显著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这表明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政府通过减税降费、简政放权等措施,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家精神,对于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至关重要。

五、必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一)拓展国内市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关键一环,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万亿元人民币,显示出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为了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首先,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次,要促进消费升级,通过创新和科技手段,引导消费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例如,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正是消费升级趋势的体现。此外,还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信息网络等,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通过激发国内消费潜力,我们能够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促进消费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消费升级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这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愈发强烈,消费升级的趋势愈发明显。因此,必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消费升级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品质和体验上的提升。以智能家居市场为例,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近万亿人民币。这一趋势反映了消费者对科技与生活融合的追求,以及对便捷、舒适、个性化生活方式的向往。因此,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应密切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引导和满足消费升级的趋势。同时,消费升级也要求我们注重文化消费的提升。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文化是人类精神的食粮。”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例如,文化旅游、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等领域的消费增长迅速,这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消费升级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六、必须坚持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合作。近年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深,这不仅促进了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例如,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仅加强了中巴两国的经济联系,还为巴基斯坦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巴经济走廊项目预计将为巴基斯坦创造约70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此外,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欧洲的贸易通道也得到了加强,例如中欧班列的开行,不仅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还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新的贸易机会。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言:“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各国基于共同的发展利益,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二)优化开放结构,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优化开放结构,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它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还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已超过1.3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这一数据表明,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正在不断壮大。同时,优化开放结构还意味着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减少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效率。例如,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可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还要求我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先进技术。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通过创新驱动,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在开放中实现与世界的互利共赢。

七、必须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一)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金融安全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石。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于金融监管的缺失和金融创新的无序扩张导致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强化金融监管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具体而言,这包括完善金融法规,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及提升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例,加强金融监管是关键一环。例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报告,金融监管的强化可以有效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在实践中,中国通过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强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及实施更为严格的反洗钱法规,显著提升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引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监管机构能够更好地识别和应对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从而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

(三)注重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警。通过构建经济风险评估模型,如使用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工具,可以对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例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定期进行的银行压力测试,能够评估银行在极端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充足性和风险承受能力。借鉴此类做法,中国可以建立自己的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经济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从而实现风险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健全风险防控机制还需要强化跨部门的协调合作。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时,政府、中央银行、监管机构以及私营部门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例如,通过定期召开经济风险联席会议,可以集中各方智慧,共同制定应对策略,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同志们,通过这段时间的深入学习,大家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了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深刻的感受到,明白了全会精神,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做好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在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上下功夫,自觉用“七个必须坚持”指导各项工作。

今天,交流学习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阅读量: 588 下载量:22 收藏: 36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