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关单位工作,大会小会多,发言的机会自然也多。发言的水平高低,大则关系到会议质量和单位形象,小则影响到个人形象乃至发展前途。特别是在同一个会议上或者活动中,如果安排有多位同志发言,发言者之间必然存在事实上的竞争关系。你的发言出类拔萃,就很可能会引起领导注意、得到上级赏识,进而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现实中,因一鸣惊人而改变命运的事情并不鲜见。
兵法中说:“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春秋·孙武《孙子兵法·虚实篇》)。同场同台发言,是“台上三分钟”的较量,更是“台下十年功”的比拼。听到胜过他人的精彩发言,很多人只是直观地觉得好,注意力集中在发言的内容上,对于“胜之形”背后的东西却关注不到、思考不深,更不能发掘出来、化为己用,这确实有些可惜。制胜,重要的是“制”的策略而不是“胜”的结果,对于后人旁人来说,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那么,当发言遇到发言,怎样才能克“敌”制胜呢?根据我的经验和体会,关键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胜在思想重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做任何事情,思想重视的程度往往决定做事的态度、行动的力度。对发言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重视发言本身。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每个人都重视发言、重视发言的机会。按照稻盛和夫的人员分类,有的人属于“不燃型”的,做什么事情都缺乏动力、没有激情,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发言的任务,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实在躲不过、推不掉就应付了事,对发言的质量高低、效果好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发言,势必会流于形式走过场。与此相反,有的人则属于“自燃型”的,一旦有发言的机会,就像好战分子一样热血沸腾、兴奋不已,主动争取机会,牢牢把握战机,迅速投入战备,绝不放过、不错过任何一次表现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只有像后者这样对待发言,才能激活动能、释放潜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另一方面,要重视竞争对手。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发言席上的竞争对手虽然不是我们的敌人,但只要竞争关系存在,就应当敢战能胜——不唯有迎战之勇、必胜之心,还当有取胜之方、制胜之能。
第二,胜在准备充分。发言的准备工作,集中体现在撰写发言稿上。但发言稿的写作,绝不仅仅是文字功夫,多数情况下也不可能一气呵成,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从多方面下功夫。
一要把准发言的定位。发言有很多种。从发言的场合看,有会议上的大会交流发言、分组讨论发言,也有学习中的集中研讨发言,还有调研活动中的座谈、访谈发言。从发言者的角色看,有代表个人的发言,也有代表所在单位的发言。从发言者与听众的关系看,有对上的汇报发言,也有平级之间或不相隶属的地方和单位之间的交流发言。从发言的主要内容看,有谈学习收获和心得的,也有谈工作做法和经验的,还有谈工作思考和建议的,等等。
工作的站位,决定了发言的定位,特别是看问题的角度。比如,汇报发言,应当以下看上,着重反映上级需要了解或者需要上级了解的情况,重点是问题和建议;交流发言,则应当采用平视的眼光,着重介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好经验好做法;研讨发言,更多地需要运用审视之法,围绕值得探讨的问题,交流研究和思考的成果,应当体现出一定的视野广度、认识深度和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
无论哪种类型的发言,往往具有以下共性特点:一是主题明确。多数情况下,会议活动中的发言都是命题作业,需要发言者从一个宏大的主题中选择合适的角度,先切入进去,再延展开来。二是对象明确。发言任务往往与会议活动的方案或通知同步下达,发言说给什么人听,大致是明确的,这有助于看人说话、按需供给。三是篇幅较短。发言不是领导讲话,不可能搞成长篇阔论,多数情况下,一个发言长则十来分钟,短则三五分钟。这样一些特点,决定了撰写发言稿必须紧扣会议活动的主题,针对受众关切,采用大中取小、以小见大的写法,力求“小而精”“小而美”,正所谓“芥子纳须弥,微尘藏大千”。从便于听众区分层次、抓住要点考虑,发言稿的结构应简洁明了,一般宜采用自然结构或条式结构,分级标题最好不超过两个层级。
二要了解发言的要求。多数发言,对主题、重点、时长都有明确要求。谈什么、怎么谈,发言者虽然有一定自主权,但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发挥,就像自由体操比赛一样,说是“自由”,但这个自由是相对的,越线就是犯规,就要被扣分。发言超时超范围,虽然不会被扣分,但一定会减损听众的“印象分”。所以,准备发言稿的时候,一定要与发言要求对标对表,绝不能置发言要求于不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讲就怎样讲。一旦脱离需求,再好的供给也无效。
三要研究竞争的对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研究对手是重视对手的体现,也是走差异化路线、构建比较优势的需要。我们要通过研究对手,充分进行换位思考,把发言中需要呈现又有别于他人的地方找出来,把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发挥出来。不仅要事先研究对手,一些允许不按稿子、不念稿子的发言,还要注意倾听排在前面的发言,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发言的角度和内容等作出灵活调整,避免与人雷同、拾人牙慧、步人后尘。
上述三方面准备工作,属于“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遹》),但却是写好发言稿必不可少的。很多发言稿,单独拿出来看,写得还不错,放到整个会议活动的发言中一比较,就高下立分、相形见绌,原因往往是自说自话,对竞争对手没有研究或研究不够。
有的发言是即兴发言或看似即兴发言,但也并不是毫无准备、无需准备,只是准备的时间很短,反应的速度很快,或者把准备工作做在了平时,甚至“时刻准备着”。
第三,胜在时机把握。正式会议的发言顺序,往往是预先安排好的,有些发言还只能照着稿子念,不能随意发挥,不存在把握时机的问题。但在一些调研或研讨活动中,发言顺序往往没有明确要求,或者在重点发言之后,专门安排有自由发言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把握时机就至关重要。
把握时机,不仅仅是早和晚、快和慢、先和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时和势的问题。古语中说:“道有时,事有势,何贵于道?贵合于时。何贵于时?贵顺于势。”(战国·谷梁赤《谷梁传》)“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吕氏春秋》)发言未必都要抢先,有经验的选手都知道,参加比赛,最好的出场顺序是所有选手中居中靠后一点的位置,这也是“黄金分割率”的具体运用。具体来说,发言先后各有利弊。先发言,态度积极主动,可以先声夺人、引人注意,且不存在与他人发言内容重复的问题,但也会失去观察他人、调适自我的机会。后发言,虽不具备“首发效应”,但却拥有“后发优势”——可以利用前面的发言来“试水”,既可进一步了解会议活动主持者的喜好,又可借鉴“先发者”的得失、弥补其缺漏,特别是根据主持者以及听众的反应,对自己的发言及时且有针对性地作出补充、调整或完善,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比如,前面的发言,部分内容与自己预先准备的发言稿有重复,这就需要及时更换内容,最起码要更换表述。所以,真正准备充分的发言,不仅要有“首选稿”,还应有“备用稿”,至少要有“备用料”,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又如,前面的发言,主持人对某个点(观点、亮点、难点、信息点、故事点等)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发言者并没有很好地回应,后面发言的同志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或了解掌握的情况,把主持人的关注点作为接下来发言的着重点。再如,前面发言的同志明显超时,被主持人当众提醒,后面发言的同志不仅要吸取教训、严控时间,还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发言、倒出“干货”。我在准备发言稿的时候,常常预有“完整稿”和“压缩稿”两个版本,就是为了防止发言时间被临时紧缩。总的来说,准备发言的过程中,对种种可能考虑得越周全,发言的时候就越从容,胜出的几率就越大。
第四,胜在内容精彩。写文章、作发言,内容都是最重要的。从根本上说,发言制胜要靠内容取胜。发言的内容不仅要精,能够以少胜多,还要力求出新出彩,与他人有所不同,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提神醒脑之效。
——素材鲜活,方能制胜。发言中使用的素材,包括数据、引语、事例等,都要力求鲜活。所谓“鲜”,就是要新鲜、少见、产自当下,符合时令,正所谓“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所谓“活”,就是活生生、有生命力的。写人要写出动态、展现思想,写事要写出发展、展现变化,这样才是活的,才有表现力和吸引力,正所谓“死蛟龙不若活老鼠”。素材使用,贵在精而不在于多,要用新不用旧,用近不用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不用一般化、通用型的。
——观点新颖,方能制胜。“内容为王,观点为冠。”好的发言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富有新意、针对性强。任何发言,只要能让人记住主要观点、核心观点,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而能够引人注意、让人记住的观点,无不具备新的品质。兵法中说“出奇制胜”,文章、讲话和发言则是“出新制胜”,正所谓“‘新’即‘奇’之别名也”(清·李渔《闲情偶寄·脱窠臼》)。
“新”也好,“鲜”也好,都是客观属性与主观感受相统一。准备发言稿的时候,要注意与他人可能谈及的内容作比较,比“新”的程度、“鲜”的成色。这样的“比”,未必要体现在发言稿之中,但一定要贯穿于准备工作之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暗地里较劲”。
——表达出众,方能制胜。好的素材、好的观点,还需要靠好的表达来呈现。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我们要努力找到最精准、最生动、最符合听众“口味”的那一种。发言比拼就像在宴会上一连上了好多道菜,厨师可以靠菜式的新颖吸引客人来品尝,但客人愿意多吃几口的,只会是适合自己口味的。
——匠心独具,方能制胜。所有精彩的背后,都有看不见的努力,都是精益求精的匠心。与同场同台的其他发言者相比,我也许没有别人聪明,但我可以比他们更努力;我也许没有别人那么有经验,但我可以比他们更认真。努力+认真,是人人皆可掌握的制胜法宝,更是能让你立于常胜不败之地的坚固基石。“一个人使劲踮起脚尖靠近太阳的时候,全世界都挡不住他的阳光。”
《孙子兵法》中说:“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意思是,打胜仗的方法不可能简单复制,需要适应于不同情况,做到变化无穷。我这里讲的发言制胜之法,是“通法”而不是“定法”,关键在于以通求变、以变出新,使发言具有因因相生、生化无穷的创造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事情并不是想做好就一定能做好,但正如古人所说的,“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孙子兵法》)。以必胜之心直面竞争,以求胜之志付出努力,就算未能取胜,也一定会比缺乏竞争意识的人做得更好。而且,敢于求胜的人,即使最终未能战胜对手,也已经战胜了自己。
作者:成文
来源:三好公文课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