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浅谈六种调研形式的运用要领

2023-10-26 | 阅读 : 4485 | 下载量 :0 投诉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

——浅谈六种调研形式的运用要领

成    文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时下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规定动作。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其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立足职能职责,围绕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突出重点、直击要害,结合实际确定调研内容。前段时间,中央主题教育办也专门下发文件作了强调。这六种调研形式各适用于什么情形?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分度?看到文件后,我不禁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兴趣。

调查研究的共性规律和方法,我在之前的课程里讲过不少。这一讲,着重围绕上面两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战略性调研

战略,本义指的是指导战争全局的长远和系统谋划,泛指具有这类特性的工作谋划、发展谋划。战略性调研,就是针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旨在认清战略环境、把握战略机遇,加强对中远期的战略谋划,科学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任务、战略要求,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战略问题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反之,“如果在战略上出现了偏差,那后果将是很严重的,付出的代价会很大”。

讲到战略,我们往往无法回避另一个概念——策略。空间维度内,战略与策略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实践维度上,战略与策略是长期和近期的关系。逻辑维度上,战略与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策略既要服从战略指导,又要为实现战略服务。以战略引领策略,用策略实现战略,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战略与策略的辩证法,也是战略性调研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战略性调研只谋求战略,不考虑策略,势必会让人对其战略谋划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反过来,如果过多地考虑策略,既无法穷其变,又会背离战略性调研的主旨,弱化其作用,减损其价值。

战略谋划,既要有远见,又要有格局。战略性调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调研选题都是“大题目”,往往围绕“国之大者”、党之大计,聚焦地方发展的大事;调研活动都是“大范围”,既要立足本地,以脚步为尺子,又要跳出本地,把周边地区(国家)、关联地区考虑在内,以先进地区乃至发达国家作为镜鉴;调研成果都是“大文章”,谋的是长远之计、根本之策、关键之举,不是具体的一招一式。所有这些,核心是战略思维,就是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全局和谋一域、谋当下和谋长远统一起来。

因为调研选题大、覆盖范围大,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战略性调研的选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题,把调研人员分设为若干个小组,这样的“分”,可以极大地提高调研效率。当然,有“分”必有“统”,调研负责人一定要把力量分配、任务分解、责任分工统起来,调研报告也需要在分工撰写、汇总综合的基础上由一人来统稿。

二、对策性调研

这类调研往往针对工作难题而开展,重在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摸清情况是基础。所谓“清”,我总结提炼了一个“十面玲珑”的标准,也就是把调研事项上下、前后、左右、内外、正反十个方面的情况都摸清楚,做到了然于心、了如指掌,这才称得上是“清”。

——找准问题是关键。所谓“准”,其标准是“三个清楚”,也就是清楚问题所在,知其病灶和病根;清楚问题表现,知其症状和轻重;清楚问题成因,知其病因和病机。需要注意的是,找问题一定要搞清楚是个别问题还是普遍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找原因一定要搞清楚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不能只看一面,忽视另一面。

——提实对策是根本。所谓“实”,其标准是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最终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其实效性。针对性,最基本的一个是针对需求,一个是针对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才能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施策。可行性,就是要做得到、行得通,防止脱离实际定目标、违背规律提措施。操作性,就是能照着做、学着干,按图施工、照章行事,这就要求提对策的时候既要指明方向,又要给出方法;既要明确“过河”的任务,又要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实效性,就是能实打实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而且在解决问题上具有标本兼治之效。

三、前瞻性调研

这类调研,针对的往往是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因为“新”,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多方面一时半会儿还看不清、把不准,需要借助调查研究,用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去看。

所谓“前瞻”,就是向前展望,着眼长远看、放眼未来看,看到常人目光所不能及、思虑所不能到之处;核心在于有超前思维,能够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善于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科学预见事物发展的主流方向;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提前谋局,把握先机、争取主动,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这种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见端知末的预见性,是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前瞻性调研的关键所在。

四、跟踪性调研

这类调研,往往围绕重大决策的推行、重要政策的落实、重大工作的推进而开展,旨在跟踪了解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建议,促进决策落地、政策落实、任务完成,提高质量和效率。

与其他调研形式相比,跟踪性调研的特点和难点就在于“跟踪”二字。我认为,其操作要领主要有3点:

一是懂得“为何跟”,明确调研目的。跟踪性调研,跟踪和调研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全面了解、如实反映所跟之事的进展情况。无论进展顺不顺利、情况是好是坏,都要全面了解、如实反映。确保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是不要预先定调子,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做调研。如果预先定了调,调研就难免被先入为主的想法所左右,只盯着自己想了解的一面,就会有失偏颇。

二是懂得“何时跟”,准确把握时机。跟踪性调研有别于事前的决策性调研,也有别于事后的总结性调研,它属于事中的过程性调研。如果一项决策刚作出、一项政策刚出台、一项工作刚部署,马上就去开展跟踪性调研,效果并不好;如果等到大势已成甚至结局已定再去调研,即使发现了问题也难以改变。所以,过程性调研一定要把准时机,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俗话说:“西瓜摘早了不甜,萝卜拔晚了空心。”这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到底怎样的时机才是最合适的呢?这个问题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我看来,如果一项工作需要10个月的工期,大致2—4个月的时候是问题显露的“窗口期”,也是开展跟踪性调研的“黄金期”。如果把工作进度分成10段,大致也是这样。当然,如果这项工作是试验性、探索性的,影响或损失被严格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跟踪性调研也可以晚一些再开展,这样有助于问题充分暴露出来。

三是懂得“怎么跟”,既要“跟事”又要“跟人”。跟踪性调研,表面看“跟”的是工作,特别是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工作,但事在人为,而且调研的直接对象也是人,所以必须紧盯事、跟对人。比如,了解重大决策的推行情况,既要提前做好功课,注重从源头上了解决策的背景、目的和过程,以确保紧跟决策者的思路,又要把目光洒向决策的推行范围,面向决策的推行者、受益者,加强对推行过程、推行结果的调查了解,从过程上看有没有把握不准导致的跑偏现象、推行不力导致的梗阻现象,从结果上看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从而把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统一起来。

五、案例解剖式调研

案例解剖式调研,顾名思义,就是围绕典型案例开展调研,深入系统“解剖麻雀”,或总结经验,或汲取教训,以更好地深化认识、把握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工作。

典型,有正面典型,也有反面典型。这两类典型案例可以分开解剖,也可以围绕一项工作同时选取两方面典型进行调研。这次主题教育,就要求在开展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时,要确定1个正面和1个反面案例,进行复盘解剖,在“解剖麻雀”中以小见大查摆问题、刀刃向内分析问题、举一反三解决问题,通过“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

解剖,有局部解剖,也有系统解剖,这是人体解剖学的两个分支,前者重在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后者主要是研究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局部解剖的方法运用到调查研究中,就是选取需要研究的重要领域、重点部位、关键环节,聚焦紧要之处(一域、一处、一环)进行由浅入深的解剖分析。而系统解剖在调查研究中的运用,就是把一项工作、一个案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去研究其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着重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对于典型案例,可以采用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的方法进行调研,调研时以系统解剖为主、局部解剖为辅,这样才会有点有面,既有调研的广度,又有解剖的深度。

六、督查式调研

督查式调研旨在推动任务落实,关键是把调研与督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调研发现不落实的事、不落实的点、不落实的人,既要查明原因、对症下药、督促落实,又要举一反三、完善机制、标本兼治。

开展督查式调研,“两随机”和“四不两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两随机,也称为“双随机”,一种定义是随机调研、随机督导(指导),另一种定义是在随机抽取调研(督导、检查)对象、随机选派调研人员。四不两直,就是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这两种做法,既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又有助于减轻基层负担,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得到了普遍推广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要求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这个“五字诀”,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我们无论采用上面哪一种调研形式,都应当自觉把“五字诀”贯穿其中,这样的调查研究才会有质量、见水平。(4105字,2023年10月21日完稿,来源:三好公文)

阅读量: 4485 下载量:0 收藏: 37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