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材料的捷径:抓问题【音频课】

2022-03-28 | 阅读 : 8039 | 下载量 :0 投诉   

12.77 29.23M

大家好,这里是笔杆子家园公文课程。最近,有读者咨询说,我刚接触办公室工作,如何才能很快学会写材料?也有读者问,领导常说我写的材料比较平,怎样才能较快地提高写作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今天推出的课程是《写好材料的捷径:抓问题》。讲稿作者是著名作家张传禄老师。我是播音主持语愔。

认真分析一下文字材料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实用文章,还是文学作品,有的写出来后影响非常之大,有的甚至流传千古,成为千古绝唱。

就从“建议”类的公文说,如李斯的《谏逐客令》、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等,都是历史上的名篇,一两千年流传不息,代代相传,其中蕴含的思想到现在人们还在引用。

当然,也有一些文章,写出后没有引起人们的任何重视,甚至一出手就无声无息了。大家都去过故宫,故宫墙上写了许多万寿无疆赋,那是给慈禧太后祝寿时写的,仔细看一看那些赋,文字写得非常华丽,对句非常工仗,写得也非常好。又写在墙上,那么多人到故宫去,应该说广告面是很广了,可是到现在为止,却从没有听到哪个人说,故宫里的万寿无疆赋有哪一篇写得好。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文章反响大小、影响远近的根源,关键看是不是触及到了问题,是不是针对一定的问题去写,凡是触及到问题的,影响就大,流传就远,反之无病呻吟,有的只是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庞杂的材料,不是针对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人们读过之后,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没有思想,没有观点,没有灵魂,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所以,我们要想写出好的材料,就要学会抓问题,并敢于触及问题。

首先,触及的问题越尖锐、越突出,引起的影响就越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一项工作或一个社会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很突出,矛盾很尖锐,大家觉得迫切需要改变,需要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针对这一问题拿出好的经验,提出好的办法,马上会使人豁然开朗。而且触及的问题越尖锐,针对的问题越突出,引起的影响就越大。

比如,一段时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领导作风,对领导机关的工作作风,对文风、会风、话风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意见很大,甚至深恶痛绝。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研究制定出关于改进工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原则要求具体细化,使上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率先垂范,付诸行动。在举国上下、国内国际引起强烈反响,获得高度赞扬。

其次,触及的问题涉及范围越广泛,引起的反响就越强烈。实践证明,一篇文章触及的问题带来的效果是:如果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只能引起当事人的反应;如果是针对某个单位的,就会在这个单位引起反应;如果是针对一个行业的,就会在这个行业引起反应;如果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就会在整个社会引起反应;如果是针对人类普遍存在的,就会对整个人类产生影响。

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出现了两种思想倾向,一种认为我们能够迅速地消灭敌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对抗日战争的进程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这一种倾向被称之为“速胜论”;另一种倾向叫做“亡国论”,认为敌我力量相差太悬殊,武器装备、资源对比太明显,我们不可能战胜敌人,硬拼是会亡国的,对前途充满了悲观。面对这两种主张,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各方面的力量进行了对比和客观分析,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的人民战争,但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这就是著名的光辉篇章《论持久战》。

据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论持久战》这篇光辉文章,使全国人民认清了形势,明确了我们的优势,更加清楚了敌人存在的劣势,懂得了如何利用我们的优势打击敌人的劣势,扭转战争的形势,化不利为有利,对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好了充分的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对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充满了信心,鼓舞了人们的士气。举国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战八年,终于取得胜利,使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

再次,触及的问题越难解决,在历史上反复的次数越多,影响越长远。有一首耳熟能详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流传已经两千年了,到现在还在传颂,为什么它有那么强的生命力?这首诗针对有些人不珍惜劳动人民汗水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前些年有关部门做过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口一年的口粮。正因为“舌尖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心痛,所以人们还经常举出这首诗来教育大家,什么时候浪费问题不存在了,这首诗就没有生命力了。

再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宣传了焦裕禄这个典型,在当时引起反响很大,很强烈。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把焦裕禄搬上电影、电视,反响还是很大,不少人感动得流泪。为什么,焦裕禄是针对有些干部的事业心不强,作风不廉洁的问题写的,这个问题在当时干部队伍中很突出,在现在的干部队伍中也很突出,所以能够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话又说过来,焦裕禄这个典型如果拿到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或井冈山时期宣传,影响就不会很大,因为那时候我们全党的干部几乎都是这样做的,干部队伍中不存在事业心不强和党风不正的问题。因而,在那时候宣传的影响,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大。

古今这两个典型事例充分说明,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写文字材料,只要针对的问题越难解决,在人类历史上反复的时间越长,影响就越深远。反之,生命力就短。

以上我讲这些内容,都是想说明,要想写出好的公文,必须要了解问题,很好地研究问题,针对问题去写。只要善于研究问题,不会写材料的人可以很快会写材料,写材料一般化的人,能较快地提高写作的质量。相反,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尽管付出了很多代价,想了很多点子,材料还是写不好,更谈不上写出有影响的东西。

所以我们写东西,都应该建立这样一种思想,就是我写这个东西,究竟是针对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人类社会,对我们的国家,对我们的民族,对我们某一个行业,究竟有什么用处。有用处我就写,没有用处就不要去做“无用功”。只要树起了这样的观点,并朝这方面去努力,我们的文字材料写作质量就会不断提高,就能逐步写出有分量的东西。


阅读量: 8039 下载量:0 收藏: 45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