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大学生反诈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2022-06-27 | 阅读 : 1733 | 下载量 :0 投诉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新型犯罪的典型代表,随着通信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之一。伴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多发高发,其受害群体也不断扩大,从还不能独立拥有手机的小学生到对网络不甚熟悉的老年人均已成为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对象。其中,大学生群体由于学习生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更是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群体。据统计,近年来大学生被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群体的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不少被骗的大学生不仅被骗走了生活费,还被骗子诱导网络贷款,进而背上巨额债务,更有大学生因被骗而形成心理创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之所以屡屡发生大学生被骗的案件,甚至少数大学生在短期内多次被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诈骗分子围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精心设置骗局。大学生被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中涉及骗术类型众多,其中较为高发的是刷单返利诈骗、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注销“校园贷”诈骗、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诈骗、虚假购物诈骗等,其骗术内容均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且骗局设计精巧,迷惑性极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学生群体的防骗意识不强、识骗能力不足。大学生群体思想比较单纯、社会经验不足,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各类骗术缺乏认知,对网络空间中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现象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一旦遇到诈骗很难及时警醒。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追求高消费,向往更有“品质”的生活,在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诉诸网络贷款、网络兼职,更易陷入骗子的圈套。甚至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在不法分子的蛊惑下,为“赚快钱”出租或出卖个人电话卡、银行卡、网络支付账户,最终成了诈骗分子的“帮凶”。 

在当前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多发高发的背景下,应尽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反诈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不仅要提高这一群体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还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首先,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建立大学生反诈宣传教育工作体系。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主体,同样也是对他们进行反诈宣传教育的责任主体。高校党委应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不断强化高校在大学生反诈宣传教育中的主体责任,通过建立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压实反诈宣传教育工作责任。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大学生反诈宣传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发挥教学院系、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在反诈宣传教育内容建设、渠道建设、队伍建设、对外协作等方面的优势,推进高校反诈宣传教育工作的常态化运行。充分统筹校内外资源,加强与公安机关等部门的合作,努力构建起包括事前宣传防范、事中预警劝阻、事后心理干预和困难帮扶的高校反诈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同时,将反诈宣传教育纳入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督导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其次,加强校警合作,构建严密防范体系。构建严密防范体系,需从强化技术反制、预警劝阻、宣传教育等三个方面,全面落实“防范为先”理念。为此,高校应不断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合作,除邀请反诈民警到校开展防骗宣传、反诈讲座的常规做法外,还应考虑建立校警联动机制。一方面,建立反诈信息推送机制,由公安机关定期或不定期向高校推送最新骗术解析和大学生高发诈骗预警,使高校能够及时掌握最新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反诈宣传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建立预警劝阻协作机制,可考虑由高校建立反诈志愿者队伍,在接到公安机关的预警信息后及时开展工作,协助公安机关进行校园内的预警劝阻工作,以提高预警劝阻的反应速度和成功率。此外,还可联合公安机关专业民警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反诈软件和小程序、合理设置手机权限、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技术防范能力。 

再次,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形成全校园反诈的浓厚氛围。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首在增强防范意识。高校应不断丰富反诈宣传教育的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多渠道开展反诈宣传教育,形成全校园反诈的浓厚氛围,让大学生在潜意识里筑起坚固防线。一方面,推进反诈知识进课堂,充分发挥课堂在教学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将防骗意识培养、识骗能力建设与相关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对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视程度,增强大学生对有关涉诈信息的辨识能力。另一方面,将反诈宣传教育与日常学生工作相结合,在新生教育、主题班会、党团活动中融入反诈宣传教育内容,推进大学生反诈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在日常宣传方面,还应注意综合利用反诈宣传标语、校园公众号、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反诈知识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用大学生群体更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使防骗意识真正入脑入心。 

最后,加强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部分大学生上当受骗,甚至个别学生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相关联的违法犯罪活动,与其法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密切相关。对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法治教育,增强其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基本遵循。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扎实干事、踏实做人的行为习惯,使其远离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自觉抵御被骗、涉诈风险。

作者:王晓伟,来源:《学习时报》

阅读量: 1733 下载量:0 收藏: 36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