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要写出“感觉”来

2021-04-11 | 阅读 : 2260 | 下载量 :0 投诉   

读文章很像交朋友,一般先看第一感觉,然后再深入交往。 

感觉,是阅读者在阅读实践中捕捉到的感官体验。对阅读者来说,美好的阅读体验是永恒的心理预期,谁满足了这个预期,谁就能受到读者青睐。于是乎,对写作者而言,满足读者的心理预期、给读者制造感官刺激,就成了永恒的写作使命。 

一篇有吸引力的文章,一定是洞悉读者“消费心理”、呼应“阅读预期”的文章,也是善于制造“感觉”的文章。 

美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最普世的精神享受。好的文章令人心情愉悦,给人以美感。有美感的文章,能由内而外散发出迷人的香味,给人以视觉冲击和思想感染。文章之美,应从四个维度来体现。 

有双动人的“眼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脸面。撩人的文章,都有一双炯炯有神、楚楚动人的“眼睛”。富于美感的标题应该长什么样子呢?应该简洁凝练、光彩明亮、醒目传神,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先声夺人之功效。例如:1949年元旦,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文章,标题鲜明地提出各阶层应采取的态度以及将革命斗争进行到底的信念,既简洁又传神,是一双动人的“眼睛”。 

有副迷人的“身材”。所谓“身材”,就是总体布局,展现文章的框架、轮廓和线条。撩人的文章,一定有迷人的“身材”,让人一看就觉得舒服,甚至怦然心动。什么样的“身材”才叫迷人?笔者以为,一篇富于美感的文章,应该有合理的结构,篇章、段落和层次的布局均衡匀称、比例协调、首尾圆和、详略有当,整饬有序。这样的结构,如同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匀称饱满、曲线优美、胖瘦适宜、恰到好处,怎不让人心动呢? 

有身优雅的“着装”。所谓“着装”,就是文章的格式和版面,是文章的装扮形象。俗话说:人是桩桩,全靠衣裳。格式和版面能彰显一篇文章的修养、风度和气质。一篇富于美感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呢?笔者以为,它应该是遵循特定的文体范式、语体特点、语法规范、版面要求、行文规范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就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仪表整洁、衣着得体,一举手、一投足都彰显高雅的气质,哪怕是字体、字号、间距、颜色、留白、天头地脚、页边距这样的细节问题,都遵循着规范要求,符合审美准则,读之令人赏心悦目、感觉美极了。 

有颗智慧的“心灵”。文章的美,不仅美在外表,更应美在内心、美在思想上。笔者以为,善于撩人的文章,一定是秀外慧中的,能集形式美、心灵美于一身。用时髦的话说,既有高颜值,还有高智商。这让我想起叔本华的一句话:“只有我们具备独一无二的思想,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是啊,不管做人也好,写文章也罢,心灵美丽才是真理和生命,富含思想的文章才性感。任何一篇撩人的文章,能够撩拨你的,都是思想。 

骨感 

骨感是一种审美标准。人体美学上,骨感是“清瘦”“秀挺”的模样。书画艺术上,骨感是“刚健”“有力”的气质。譬如,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画马,善于骨法用笔,用骨骼来表现马的雄健和力量。他笔下的马堪称“骨感”,如其所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自古以来,文章写作也强调“骨感”,只不过古人称之为“风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让文章尽量“言简意赅”“瘦劲秀挺”。如何写出“骨感”来呢?方法有三: 

篇幅上,尽量“瘦”。篇幅是文章的“体型”,最忌讳赘肉、臃肿。有美感的文章“体型”应该如何呢?古人说:“简为文章尽境”,清瘦的文章应该短小精悍、简洁明了,就像田径运动员一样,没有一点肥肉。比如,毛泽东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仅660余字,极简极瘦,没有一点冗词赘句。《之江新语》里的文章也是如此,最短的不足300字,最长的也不过700字左右。 

结构上,尽量“挺”。结构如同人体的骨骼。有美感的文章,结构上要挺得起来,就像徐悲鸿笔下的马一样,充满力量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关键有五点:一是结构要简洁,二是重点要突出,三是主次要分明,四是详略要得当,五是轮廓要分明。 

精神上,尽量“振”。精神即文章的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有骨感的文章,核心是有“骨气”,而“骨气”最重要的是能振奋人心、激励人们前进。一篇撩人的文章,应该有笃定的方向,告诉读者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最重要的是,能够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比如,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三篇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革命的三种精神,读后振奋人心。 

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最撩人的元素。法国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绝望”“眼泪”都是情感的范畴。古往今来,最有生命力的文章都是用情感来浇灌的。公文虽然不是抒情的工具,本质也是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方式。撩人的文章,字里行间要洋溢着真情实感,让人感到既柔软又润滑、既温暖又亲切,充满感化人心的力量。一篇文章如何才能写出情感来,我的建议是: 

叙事时,做到实事求是。公文为事情而生。“事”是“情”之基,“情”因“事”而发。一篇有价值的应用文,核心就是把事情讲清楚、解决掉。所以,撩人的文章一定要立足于事,实事求是,说白了,就是真实准确地反映工作情况、客观公正地看待成绩和不足、实实在在地提出对策和目标。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把文章写到点子上、讲到读者心坎里,引起读者共鸣、共情。 

抒发时,做到有感而发。情是写作的原动力。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所以,撩人的文章一定是以情纬文、以情感人、有感而发的。这叫做“发自内心,方能打动人心”,无病呻吟是令人讨厌的。譬如,1981年邓小平为《邓小平文集》写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片赤子之心发自肺腑、饱含深情,令人感动。 

沟通时:做到情景交融。文章本质上是讲话,尤其对于讲话稿而言。既然是讲话,就要有讲话的“style,就要看情景、看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做到以情应景、以景衬情,如此方能叩开读者心扉,拨动读者情弦。什么才算应情应景呢?笔者的理解是,让讲话与现场衔接、与受众交流,给人一种“在线”的感觉。千万不能钻进自己的逻辑里“自嗨”一番,根本不管现场的状况和大家的感受。比如:“这一次来了许多记者朋友,有些是远道而来。我了解,你们对大会做了许多的报道,很充分的报道。大家辛苦了!”这句话对现场作了情感上的呼应,一下子拉近了与记者的心里距离。 

语感 

演说类的文章是要通过口头表达的,语感很关键。所谓语感,是文章的语言在语义、语音、语调上给人的感官体验。大家都希望读语感好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娓娓动听,品起来津津有味。如何才能写出语感来,关键有三点: 

语言通俗。所谓通俗,就是要讲接地气,大多数人都听得懂、记得住、喜闻乐见的日常话。文章的语言如何才通俗?我的方法就是,善于观察,就地取材,尤其要从生活中取材,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大白话,谚语、俗语、歇后语等,这些语言不仅贴近生活,读起来也很顺口。大家经常学习的领导人重要讲话中,就使用了这种方法。比如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鞋子合不合脚”比喻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用“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容民族团结,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来表达人民民主的真谛。 

语意通畅。所谓通畅,就是文章的意思要连贯、脉络要清晰、道理要通透,起承转合间衔接过渡自然,没有旁枝斜出。这又如何做到呢?方法就是,围绕文章的主题,跟随文章的脉络、理顺行文的逻辑,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句式,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句,慎用转折句。比如:十九大报告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样的句子,简单明了,语义贯穿,层层递进。 

语气通顺。所谓通顺,很好理解,就是文章的语气连贯、衔接自然,没有突兀感和顿挫感。语感好的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嘤嘤成韵,像一条微风吹拂的丝带,充满韵味。如何才能通顺?除了上下文的柔软衔接外,语言的选择也很重要,可以在声调、平仄、押韵上下点功夫,以增强音律感。我们汉语里的一些“顺口溜”、谚语就很好。比如:“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读起来是不是很舒服?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写文章时非常注重语感,不仅推敲词句,有时甚至用钢琴来检查,看声音是否流畅和谐。 

质感 

总体上看,写应用文本质上是一个还原事实真相的过程。这类文章对材料的要求很严格,必须客观、公正、真实。我把材料的这些品质称为“质感”。撩人的文章,必然由内而外散发出迷人的“质感”,让人一看就觉得信服,就觉得是好东西。一篇文章要如何才能写出“质感”?建议有四: 

“材质”真切。材质即文章选用素材的质量。有质感的文章,首先体现在素材的材质上,而材质的评判标准有四点:真实、准确、典型、贴切。毛泽东之所以能写出无数经典著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注重素材的选取。比如,他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都不惜花大量时间去调研、收集素材,目的就是增强文章的“质感”。19562月,他为起草《论十大关系》这个报告,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听取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掌握了大量优质素材,这是很令人佩服的。 

“色泽”独特。不同的物质会有不同的色泽,比如黄金总会散发出金灿灿的颜色。文章也有自己的“色泽”,这个“色泽”就是一篇文章里,因为不同工作、不同对象、不同场合而彰显出来的文本风格。文章的“色泽”绚丽多彩,有的典雅、有的通俗,有的深刻、有的浅显,有的抽象、有的具体,如同物品折射出来的光泽一样。因此,撩人的文章,应该用独特的色泽来吸引人、刺激人,并且根据写作内容来变色,保持和谐的色调。 

“纹理”清晰。事物都有独特的构成机理,比如树木总会体现出纹理一样。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纹理。这个纹理就是脉络,说白了,就是行文逻辑。有质感的文章,必须具备几个特点:一是逻辑要清、脉络要顺不能乱。二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渐次推进。三是起因、经过、结果要有条不紊地铺展。每个人都喜欢读纹理清晰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阅读成本低,能够让人放心地跟着节拍前进,顺着脉络踏雪寻梅,顺理成章地领域思想的风景。 

“工艺”精湛。所谓“工艺”,是指素材的加工方法和表述方法。从逻辑上讲,工艺水平决定素材质量,素材质量决定文章品质。写文章好比是搞雕刻,如果你想雕出一件上好的艺术品,仅有上好的原材料是不行的,好材料还得有好师傅、好手艺,否则会糟蹋了好材料。所以,对写作者而言,在收集到素材后,要在加工上下一番功夫。怎么加工?其实不外乎就是对素材进行必要的分析、归纳和比较,使它们更准确、全面、精炼、富有针对性一些。 

动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自古以来,人们喜欢读有节奏感的文章,不喜欢平铺直叙、淡如白开水一样的文章。其实,事物在节律上的变化,就是我说的“动感”。古人常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所谓“错综”“曲折”,彰显的就是动感。撩人的文章,善于制造跌宕起伏的动感,正因为有了动感,文章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牵人情丝,让人欲罢不能。如何写出动感来,笔者建议: 

情节上,“跌宕起伏”。情节,本来是小说里的要素,这里专指文章各表意模块的组合。如开头、正文、结尾;起因、经过、结果,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模块的节奏组合。读小说,相信谁都不喜欢平铺直叙,肯定是情节越跌宕起伏越觉得过瘾。同样的道理,读文章也需要表达节奏上有变化,给人以跌宕感。倘若行文节奏像直线一样展开,那读者只用看一眼就足矣。在文章里,节奏变化是如何体现的?其实很简单,文章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节律,有的简洁明快,有的曲折含蓄;有的深入细致、意味深长,有的一针见血、点到为止;有的干净利落、意尽则止,有的引起思考、耐人寻味。这些具有不同节律的语义模块有序组合起来,就产生了节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形成跌宕感、起伏感。 

内容上,“虚实详略”。文章是由不同语意单元构成的,每个单元各有自己的表述对象和主体。主体不同,表述方法就不同,有的急、有的缓,有的详、有的略,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有的抽象、有的具体,有的写点、有的写面,有的写虚、有的写实,不一而足。因此,在行文中不能等量齐观、平均用墨,写成一样的大小、一般的粗细。动感强烈的文章,在内容安排上,要根据事情的特点,体现出主次、虚实、详略、点面、轻重、缓急上的搭配和变化,该大笔勾勒的,点到为止、一笔带过、该着意表述的,浓墨重彩、刻意渲染。就像画水墨山水画,墨的焦浓重淡轻,画中物体的虚实大小,得根据主体内容而定,有动态变化,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语言上,“抑扬顿挫”。“快慢相生、张弛有度”,这是写作节律的基本准则。一篇文章的动感,还表现在语言速度、修辞、韵律、音量、句式结构的变化上。一些文学大家,常常运用多形式的修辞方法、句式结构,使用双声、叠韵、儿化、叠音词创造节奏感。比如,冰心的散文就很注重语言的音乐性,她的文章读起来极具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有极富动感的语句,如“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这段话句式长短搭配,运用了词语排比,节奏明快、动感十足。

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笔杆子家园www.biganzijiayuan.com

阅读量: 2260 下载量:0 收藏: 40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