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要学会“用笔领导”——与党校学员谈机关文稿写作

2021-04-04 | 阅读 : 2869 | 下载量 :0 投诉   

我是当老师出身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讲课效果好不好,因材施教很重要,教学互动也很重要。为增进对各位学员的了解,开始讲课之前,我想请大家通过举手的方式,配合我开展一个小调查。首先说明,这纯属教学需要,大家不要有思想顾虑,也不要受旁人影响,你认为自己符合我所说的情形才举手。需要大家配合的,一共有3道题。

第一题:在座的同志,觉得在自己的工作中,写材料确实非常重要、对做好工作非常有帮助的,请举手!(几乎全部学员都举了手)

第二题:如果工作中有需要或是有任务,愿意写材料的同志请举手!(十名左右的学员举了手)

第三题:喜欢写材料的同志请举手!(无人举手)

感谢大家的配合!

大家都看到了,几乎所有学员都认为写材料很重要、很有用,但愿意写材料的并不多,喜欢写材料的没有一个。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原因很复杂。在一定程度上,这反映出我们的机关文稿写作生态出了问题。一个人不愿意写材料,往往是态度问题;多数人不愿意写材料,一定是写作生态出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把其中的“文明”二字换成“文风”,也完全说得通。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在机关文稿写作的生态圈里,领导干部处在上游,处在生态链的高端,对良好文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领导干部重视写材料,不能挂在嘴上、说说而已,必须拿出行动、亲自动笔。如果个个嘴上都说重视,遇到写材料的任务要么交给下面,要么推给别人,说一套做一套;如果个个都只想“念稿”、不愿“写稿”,写作生态肯定好不了,机关文风肯定好不了。

当然,领导干部毕竟是领导干部,不可能事必躬亲,每个材料都自己写、执笔写,而是要把“用笔领导”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的领导行为,作为一种领导下级、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邓小平同志1950516日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说过的一句话,他还说“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

什么是“用笔领导”?就是“文治”,就是把文章文件作为治理一方一行的重要工具,用笔来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用笔来谋划、指导和推动工作。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领导干部要亲自动笔写材料、改材料,特别是自己的讲话稿和重要文件。

在座各位都是年轻的领导干部。年轻,意味着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领导干部,就意味着要学会“用笔领导”,像邓小平同志要求的那样,“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下面,我围绕“用笔领导”这个话题,从3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一些认识和体会。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重视用笔领导

(一)用笔领导是一种责任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

毛泽东同志还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出主意怎么出?政策和策略怎么制定?

调查研究是基础,文章文件是载体。无论政策调研、政策制定,还是政策宣传、政策评估,都离不开用笔。

现实中,有些同志认为,领导的职责是抓大事,写材料、爬格子这样的小事,交给“秀才”、交给文秘人员去做就可以了;也有的同志觉得抓项目、抓民生才是真刀真枪、真金白银,写材料是纸上谈兵、花拳绣腿,所以不愿意在写材料上下功夫、花心思;还有的同志从政起步的时候靠笔杆子开路,有了一官半职,就不怎么动笔了,似乎有人代笔也是一种待遇,在他们心目中,今天努力写稿子,是为了明天审稿子,后天念稿子。

这几种情况,都是不重视用笔领导的体现,既有认识上的偏差,更是能力上的缺陷、职责上的失守。我认为,对文稿最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是当“文抄公”,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二是当“文寄生”——离开秘书不会写,离开稿子不会说,放任自己被“思想绑架”。

1981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关于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书代劳的指示》,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领导者自己动手起草重要文件准备讲话的过程,是一种不能假手别人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如果没有这个过程,虽然写出了文件或讲了话,作了报告,但思想、观点和语言都是别人的,对所论述的事物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对所说的意见、办法,是否正确,是否行得通,心中还是无数,那么,在执行中央或上级指示的过程中,其行动也必然带有某种盲目性或摇摆不定,也就难以做好工作。如果有了这个调查、加工、思索、提炼的过程,情况就会截然不同,不仅能够避免讲话、报告一般化,而且由于对所论述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办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心中有数,比较有把握,那么,在执行中央或上级指示的过程中,其行动就会是自觉的、坚定的。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地担负起领导的责任,做好工作。

写文章,讲究文责自负。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对经手、过眼的文稿文件负责,就是对事业负责,必须始终做到提笔有责、提笔负责、提笔尽责。

(二)用笔领导是一种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2016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力”要求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都是适用的,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2018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总书记所说的“四力”,脚力指的是调查研究能力;眼力指的是发现力,是发现工作亮点的能力,更是抓问题能力;脑力是思考能力;笔力是语言艺术。在我看来,“四力”要求不仅适用于整个宣传思想战线,而且广泛适用于所有干部。我经常说,在体制内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就没有不用写材料的,区别只是写得多与少、材料的大与小而已。

有一句诗说得好:“脚行万里眼自开,思如大江笔如锋。”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可以集中体现到笔力上。也就是说,笔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在多年来多单位多岗位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写作能力不是单一能力,而是“写作+能力”。其中的“+”,和“互联网+”的“+”是一个意思,其含义不是“结合”,甚至也不是“综合”,而是“融合”——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作是一种粘附性、包容性特别强的东西,可以说是“百搭”。

(三)用笔领导是一种方法

邓小平同志指出:

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必需的,但到会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做个大报告,也只有几百人听。个别谈话也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只能是“个别”。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

有人说,思想在头脑里是“气体”,说出来是“液体”,落到文字上就成了“固体”。确实,写作不仅是训练思维、催生思想的有效方法,更是固定思想、传播思想的有效途径。

高明的方法可以称为“艺术”。用笔领导用得好、用得巧,也可以上升为一门艺术,成为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问题:怎样用笔领导

(一)用笔来研究

我学中医出身,当过大学老师,干过群团工作,搞过教育管理,又从事了多年组织工作,在每个领域都还算有所建树。如果问我有什么秘诀,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工作当作研究干。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位大学党委书记从教45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会上,一名昔日的学生对这位老师作出了一句非常精辟的评价,他说:“老师的成功之道就在于用当领导的视野做学问,用做学问的精神当领导。”我觉得,这句话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意义。

材料是工作的载体,也是谋划、指导和推动工作的工具。写材料就是写业务,真正的材料高手都是业务上的行家里手。要把材料写好,必须充分研究人,深入研究事,这样才能讲出内行话、写出内行文稿。

写材料不能“为文而文,为写而写”。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说:“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鼓捣字儿上花得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得功夫太少。”大家要始终牢记,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研究问题比研究文字更重要。

(二)用笔来谋划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工作中最重要的“预”,就是谋划,就是研究制定规划、计划、方案,这都需要用笔。

我体会,谋划工作,关键有3点:

一是把准方向。这需要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更需要自觉地、经常地对标对表——对照中央精神、领导指示,及时校正偏差。

二是摸清实情。我“创造”过一个词:十面玲珑。意思是谋划一项工作,需要把上下、前后、左右、内外、正反十个方面的情况都摸清楚,这样才能把准方位、找准定位。

三是开拓思路。任何文字材料,表面上是“写”出来的,实质上是“想”出来的。无数事实证明:写不出,往往是因为想不到;写不顺,往往是因为想不通;写不深,往往是因为想不透;写不活,往往是因为想不巧;写不快,往往是因为脑子转得慢、思维反应慢。把想写的内容想明白以后,剩下的事情,无非是把所思所想搬到纸上、落成文字,只要会写字、会打字,谁都能完成。所以,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写文章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如果说写作能力是机关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思维能力则是核心的核心。没有过硬的思维能力作支撑,笔法再熟,文采再好,不过是花架子。写作,可以启发思考、激活思维、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可以全面培养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一系列科学思维;可以全面锻炼提升一个人的脑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认知力、想象力、表达力,等等。如果说思维是大脑的体操,那么,写作就是“全能益智操”。

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为了写好材料,总是第一时间聆听上面的声音主张,系统学习高端的战略思想,尽量了解方方面面的情况,然后站在本地本单位最高领导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起草文件,久而久之,你的胸襟、视野、见识、思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看问题做事情的高度、广度、深度,是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所能比的吗?

(三)用笔来指导就是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变成指导性文件、指导性讲话,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解决“船和桥”的问题。

对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要指导工作,还要指导重要文稿的写作,这两方面要深度融合。所谓“指导”,既要动口“说”,把意图、想法、思路、要点、要求等当面说清楚,说在文秘人员动笔之前,尽量不要让他们自己去猜测、去揣摩,避免或减少无用功,更要动口“教”,教方法、传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告诉文秘人员怎样的材料才是好、怎样才能把材料写好;既要“掌眼”,更要“上手”“动笔”,该补充的补充,该修改的修改,绝不能当甩手掌柜。

(四)用笔来总结认知科学告诉我们,人的聪明有3个维度:一是神经维度,表现为反应敏捷、过目不忘,这是天生的;二是经验维度,意思是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可以让人变聪明;三是反省维度,通过自我反省,避免失误错误重复出现,也可以让人变聪明。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总结好,大有益”。勤于总结是一种好习惯,善于总结是一种大智慧。无论做工作还是写材料,都应学会总结、及时总结,打一仗就总结一次,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变成致胜的法宝。写总结是最好的总结方式,能够形成“写”和“总结”的“复利”。

(五)用笔来宣传我们经常把媒体宣传称为“外宣”,把政务信息称为“内宣”,把网络宣传称为“网宣”。无论是哪一“宣”,都离不开文稿,都需要动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战线一直在开展“走转改”活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们在机关单位做宣传乃至写材料,也需要“走转改”,把走在发现新鲜经验的路上作为常态,活跃在火热的基层,忙碌在生动的现场,切不可关在办公室里看材料、扒素材,拍脑袋、出主意。

我学习过不少写作类专著,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专家学者对新闻写作的研究深度、广度远远超过对机关文稿写作的研究。尽管新闻的“话语体系”与机关文稿有所不同,但大道相通,有志于写好机关文稿的同志,可以多从新闻写作中学习借鉴,努力做到触类旁通。

第三个问题:如何提高用笔领导的水平

(一)拉高标杆心中有高标准,笔下才有高质量;胸中有大气象,笔下才有大营造。要想成为大手笔,就要多看大作,多学大师,向中央文件、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标看齐。

(二)积学储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功底扎实了,知识积累厚实了,肚子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厚积薄发,言之有物、深入浅出地讲话、写文章。”他还说过,“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党章党规,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适应时代进步和事业发展要求,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哲学、历史、法律、科技、国防、国际等各方面知识”。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培训内容体系包括: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专业化能力培训;知识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八种本领”(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前不久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又强调要“七种能力”(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所有这些,可以说是我们的学习大纲。

在学习上,我们除了全面系统、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干中学、学中干”“缺什么、补什么”,着力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

有的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输入,写作是输出;学习是充电,写作是放电。实质上,写作“吃”进去的是前人创造的知识、经验,“挤”出来的是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写作不完全是能量的输出,还包括营养的消化、能量的转化,它能把物质能量变成思想力量,把精神营养变成充满力量的“思想肌肉”,而不至于让你“脑满肠肥”。

学习,既要求博,又要求专求精求深。对我来说,每写一篇重要文稿,都是一次很好的专题学习。动笔之前,既要围绕所写的主题,系统收集、分类整理相关资料,又要对这些资料作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久而久之,自己的资料库越来越充实,知识面越来越宽,脑子也越用越灵。

(三)勤于动笔对待写材料,我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自觉写、认真写、坚持写”。自觉出动力,认真出能力,坚持出定力,“三力”合一,无往不利。

现实中,不正确的写作态度主要有这么几种:

一是“不愿写”。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做人没本事,只能搞文字”“ 文章写得好,甭想当领导”“笔杆舞得好,科员做到老”“搞业务是香饽饽,写材料是冷板凳”。这些看法,要么是把文字工作看轻了、看低了、看小了,要么是看偏了、看歪了。

二是“害怕写”。不少同志“谈写色变”“提笔生畏”,有的是畏难,更多的是怕苦怕累,怕被“标签化”,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再也脱不开身。

三是“懒得写”。对待写材料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嘴上说重要,心里说不要;对别人说重要,对自己说不要”。

四是“悠着写”。明明写作水平不低,但工作标准不高,心里“小九九”不少。有的随意应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故意藏拙,有十分本事只肯亮出五六分,出工不出力,出活不出彩。

五是“让人写”。谁提议谁写,谁能写谁写,谁老实谁写,谁心软谁写,谁年资浅、级别低谁写,能写的一直写。有的单位,每个处室、科室都指定专人负责写材料,总是那么一两个人写材料。这样的“写作生态”是有问题的,会形成恶性循环。俗话说,常说嘴不笨,常写手必顺;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只看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看,提高太慢。站在岸上,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写材料一定要自己动手、敢于上手、笔不离手。越是走到了领导岗位,越要重视拿笔杆、亲自拿笔杆、坚持拿笔杆。

(四)内外兼修心中有情况,下笔不慌张;脑中有思想,笔下有力量。笔杆拿得好不好,既考“笔下功力”,又靠“笔外功夫”。笔下展现的,是文字驾驭力、语言表达力;真正能让我们笔下生风、下笔如神的,是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工作能力。

精品背后是精神,文风背后是作风。写材料,有助于培养和强化勤学好问之风、调查研究之风、求真务实之风、吃苦耐劳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改进文风作为一项工作要求,带头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通过自己以身作则带出好文风来。”好老师只能改变机关写手的写作状态,好领导才能改变机关单位的写作生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轻干部学会用笔领导,不仅是赋能尽责之需,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建设这个执政兴国的根本之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身体力行。

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笔杆子家园www.biganzijiayuan.com

阅读量: 2869 下载量:0 收藏: 40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