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而奋斗

2020-12-20 | 阅读 : 13860 | 下载量 :1382 投诉   

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而奋斗

——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规划《建议》描绘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回顾“一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

我国制定五年经济发展规划和推动经济发展,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一开始我们没有经验,前五年规划基本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推进,所以当时制定计划的时间有时会比较长,也会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

在“六五”时期,也就是前五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我们发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如果仅对经济做规划是不够的,因为社会发展还包括其他方方面面,所以就将“经济”计划改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之后到了“十一五”时期又有了新变化,因为当时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政府更加注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把握,淡化了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所以这时我们将“计划”改为了“规划”。具体来看: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在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计划的指标做得非常细,比如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精确到了小数点后面一位;比如农业总产值计划平均每年增长4.5%。除此以外,基建投资包括农村入户人数等都做得非常详细。可以说,这个计划既符合实际又留有余地。值得注意的是,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比农业发展速度要快很多,为什么?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度。而且当时我国工业基础确实非常薄弱,比如当时的石景山钢铁厂(1966年改称首都钢铁公司),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只能炼铁不能炼钢,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钢铁厂。1957年,“一五”计划圆满完成。

“二五”计划是由1958年开始实施至1962年结束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三五”计划,即1966年到1970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1964年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明确提出要在20世纪内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在制定“三五”计划时,主要任务是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四五”计划是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并由1971年开始实施至1975年结束。主要任务是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特别提出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五五”计划是由1976年开始实施至1980年结束。在此期间,1976年我国经济出现了倒退,增长率为-1.6%,之后的第三年又出现了过热的情况,增长率达11.7%。随后经过两年的治理整顿,经济增长恢复到7.6%和7.8%的稳步增长。到1980年时主要产品指标基本完成。

“六五”计划是由1981年开始实施至1985年结束。全称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除了国民经济外还增加了社会发展。

这个计划指标的制定比较务实,计划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1985年达到8050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1985年达到6070亿元;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1985年达到1980亿元。国民收入年均递增4%,1985年达到4410亿元。同时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领域展开改革。

“七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进一步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因此制定时间比较长,经历了三年,由1986年开始实施至1990年结束。

“八五”计划是由1991年开始实施至1995年结束。这期间有两件比较重要的事,第一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第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如果和现在新“三步走”战略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新“三步走”战略比1987年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提前了15年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九五”计划由1991年开始实施至1995年结束。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九五”计划,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九五”计划制定的指标更注重宏观性、战略性与指导性。其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计划由2001年开始实施至2005年结束。这也是从新世纪开始,我们国家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阶段,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十五”期间最突出的成就是GDP的增长始终保持在9%以上。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由2006年开始实施至2010年结束。

“十二五”规划由2011年开始实施至2015年结束。主要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未来五年中国产业的路线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三五”规划由2016年开始实施至2020年结束。主要聚焦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明显短板,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强和时效性强的重大工程项目。

从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到2016年“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始终按照既定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主要看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下面我与大家分享有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要看点。

第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规划《建议》的核心体现在三个“新”上,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其中,新发展阶段意为我国即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

什么是新发展格局?就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特别要注意的是,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种表述是在党的全会文件中第一次出现。

此外,还强调了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为什么?我认为这与中美贸易摩擦有很大的关系,在美国从多方面对我国进行打击和制约后,给我国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高科技发展上。

据资料显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有三十余项“卡脖子”关键技术。比如芯片、光刻机等等。此外还有材料问题,比如钢铁方面,虽然我国现在产量是世界第一,粗钢产量能达到约9.9亿吨,如果把产能再放大,能达到15亿吨,但我们只是在产量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质量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其中定性的评价有以下几点: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定量的描述有: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此外,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社会保障体系建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脱贫攻坚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人,每年减少1000万人以上。此外,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使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成就,也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巨大成就。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就规划《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自今年3月成立文件起草组到五中全会开幕,两百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四五”规划编制明确提出一系列要求,召开多场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比如组织召开了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三次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会和两次起草组的会议。

7月下旬到9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又主持召开多场座谈会,以各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并且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脚步不停,前往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多地考察调研,把实际调研与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为“十四五”勾勒出能操作、可落地、见实效的发展蓝图。同时,还通过网络征求到100多万条留言,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可以说,规划《建议》做到了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起草过程充分听取了民意。

第四,规划《建议》的基本框架。规划《建议》有15个部分,总体上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部分,主要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我国发展环境、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是分论部分,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组织,安排了十二个部分,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并且作出工作部署。第三个板块是结尾部分,主要阐述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规划机制,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在做关于规划《建议》说明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7个问题作重点说明。

一是关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什么把它作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此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使我们必须要强调高质量发展。

二是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是关于“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时,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此外,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

四是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换句话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不是让某些人、某个人富裕起来,而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富裕起来,都过上好的生活。

五是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基于上述认识,建议稿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我认为,安全是发展的基础,没有内、外部的安全,发展是根本无从说起的,所以安全一定要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六是关于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议稿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七是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情况和宣布时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考虑到目前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时,建议稿表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明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然后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关于2035年的远景目标,规划《建议》中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提出以下九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国家发展方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第二,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与最早提出的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传承性,但不完全一致。

第三,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第四,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第五,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第六,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第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第八,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九,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基本原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3)“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规划《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二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明显提高;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五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六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规划《建议》共安排了12个部分,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重点工作。具体来看: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具体包括四项内容: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建议》中提出要瞄准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说明国家要支持发展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支持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第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具体包括五项内容:

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能装备等,也就是我们现在有发展前景但是并不领先的一些领域;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这里提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五是加快数字化发展。

第三,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具体包括四项内容:

一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二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三是全面促进消费;四是拓展投资空间。

第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包括五项内容:

一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三是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四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五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主体中国有企业发挥了非常好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家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地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要看到,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占据了半壁江山,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民营经济相对脆弱,需要政府高度重视。

第五,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体包括四项内容:

一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四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工作对中国来讲至关重要,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农村包括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期的社会建设他们也做出了很多牺牲。我国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下一步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巩固这一成果。

第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具体包括三项内容:

一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二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近几年,我国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出台了很多战略或者策略。比如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等等。

第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体包括三项内容:

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八,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包括四项内容:

一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二是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三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四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九,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具体包括三项内容:

一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第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这也是我们的核心任务,具体包括七项内容:

一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其中特别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因为这部分群体是橄榄型社会中最稳定的部分;二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三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里特别强调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要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四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六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我国2000年时就已经到达这个水平,因此老龄化问题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项很大的挑战。第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具体包括四项内容:

一是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二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三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

第十二,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具体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二是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这一项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强大稳固的国防,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没有保障。

如何实现以上十二项任务?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具体包括以下六点:

第一,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因为只有党的统一领导才能保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能按照同样正确的方向前进,真正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包括调动所有的资源。

第二,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三,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第五,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虽然现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当中我们确确实实遭受各方面的阻力。

第六,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地方、部门和系统要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

阅读量: 13860 下载量:1382 收藏: 38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