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财产保护规则需进一步细化

2023-05-03 | 阅读 : 440 | 下载量 :0 投诉   

网络虚拟财产属于无形资产的一种,包括自媒体账号、网上店铺、网游装备、游戏人物、虚拟货币等。虚拟财产虽然无形,却具有经济价值,是个人财产的一部分,也会面临盗窃、诈骗等侵害权利人合法权益的情况。然而,当前我国针对虚拟财产的监管还不够完善,存在法律属性模糊、价值认定困难等问题。今年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就包括网络游戏停服引发的虚拟财产纠纷,这些问题涉及虚拟财产保护,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 

网络虚拟财产如何保护,解决这个问题的焦点,是明确用户对网络虚拟财产所享有的权利究竟是民法上的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还是新型的财产权。民法典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首次明确提出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要依法进行保护,弥补了我国法律在虚拟财产保护问题上的空白,明确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从法理上看,这一条款所体现的是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法律适用原则:如果特别法针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另有规定的,则应依照其规定,而不适用民法典的规定。这一条文给未来的立法和实践发展预留了充分余地。此后,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为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对数字货币、网络虚拟财产、数据等新型权益的保护,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对产权保护的价值引领作用”。这一意见肯定了对虚拟财产的保护,但依然是原则性规定,并没有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及保护模式争议。在当前的立法框架下,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仍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加强虚拟财产相关产业的引导和虚拟财产保护立法。法律制定具有滞后性,互联网新事物和新技术不断涌现,换代周期也越来越快,每个案件的条件和细节各不相同,还可能涉及其他部门法,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虚拟财产相关产业的引导。例如,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在2021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禁止炒作虚拟货币或者通过虚拟货币进行非法集资,起到了遏制虚拟财产乱象的效果。然而,虚拟财产相关市场的长远发展不能简单一禁了之,还需要基于民法典关于合同与侵权责任的规定,建立更加完善的虚拟财产保护制度,通过立法为虚拟财产构建合适的法制框架,明确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法律地位及其法律救济等。需要注意的是,针对虚拟财产的立法保护,应当充分考虑到虚拟财产的多元化,区分不同的类型和场景分别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则。例如,对于虚拟货币、域名等,权利主体可以享有使用权甚至较为完整的控制支配权,因此可以适用物权法的规则进行调整;又如,对于网络游戏装备,其财产权利的行使往往受制于平台或者网络服务商所设定的条件,对其保护需要参照特定网络服务合同的具体约定,进而确定相关的权利义务。 

尽量采用统一的虚拟财产司法保护模式。当前,司法实践正不断探索对虚拟财产的治理规则、平衡保障交易安全和发挥价值效用的精准保护。但由于法律未对虚拟财产进行明确定性,司法实践中面临的困难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用的法律关系和规则存在不一致。从现有的案例来看,对虚拟财产的财产权利,有判决认为其依托于运营商,故认定其为对于运营商的合同权利;有判决认为其为有价值的虚拟财产,确认其物权属性。基于这种差异,虚拟财产所获得的司法保护不统一。二是虚拟财产的估价存在困难。在涉及虚拟财产的分割、赔偿等案件中,需对虚拟财产价值进行评估。但不同于实体财产的价格区间相对稳定,虚拟财产由于种类的繁杂,难以确定一个标准的价格,这也导致了虚拟财产价值在认定上的困难。司法实践中,一般通过协商、市场拍卖或过往成交价的方式确定其价格。但在协商不成、不具备拍卖条件又缺乏过往成交价参考的情况下,价值的确定更加不易。在专门立法尚未出台的背景下,司法机关要总结吸收相关典型案例的裁判规则,为类案的处理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发布司法解释等方式,进一步明确涉及虚拟财产纠纷处理的法律程序与救济途径,明确不同类型虚拟财产案件所适用的规则,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明确证据规则适用原则,从而起到“填补规则”的作用。 

运营平台优化商业模式、强化技术保护措施并构建纠纷快速解决机制。从技术角度而言,作为提供交易撮合及信息技术服务的电商平台,制定交易规则,提供交易信息,掌握着交易技术。平台具有维护交易安全的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在中央服务器及用户端的程序中设定特定的保护程序,如防漏洞、查杀木马等程序保护虚拟财产不被恶意盗取,也可以通过程序设置向交易方发出各种安全提醒,以保障交易的正常进行。同时,在网络交易中,电商平台往往能够从交易中获利,或者是收取商家入驻商务平台的入驻费用,或者是收取买卖交易双方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因此,由平台来维护虚拟财产交易的安全是可行且有效的。在运营平台和用户之间发生纠纷时,需要平台在起草平台协议时充分考虑用户的合法权益并构建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在用户与第三方发生纠纷时,则需要平台采取有效的技术保护措施,为网络用户维权减少损失提供合理协助。

作者:张金平,来源:《学习时报》

阅读量: 440 下载量:0 收藏: 36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推荐阅读

    文章排行

        二维码

        1. 微信订阅号

        2. 联系客服